真的很高兴,我们的高考一轮复习终于走上正轨了,终于意识到了高考真题的价值。先让学生训练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从中发现问题,加以分析、梳理、概括、提炼、总结,然后举一反三,类题拓展,巩固训练。
学案选择了近四年的高考真题八首古诗词,2024新课标1卷、2卷——2021新课标1卷、2卷真题,分两次完成,每次4首。我一次性完成了,时间110分钟。我们的要求是,考场古诗鉴赏用时10-15分钟,力争拿6-7分,意味着古诗鉴赏选择题必须不失分,否则不可能拿到6-7分。
古诗鉴赏9分,关联古诗文阅读35分和文学作品阅读18分。9:53。古诗鉴赏和文学作品阅读有共同的抓手: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评讲学生古诗鉴赏作业时,我顺序调换了,从2021高考题到2024高考题的顺序,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高考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找出其中的“不变”和“变”,把握古诗鉴赏命题趋向,预测来年考查方向。
2024-2023古诗鉴赏学生得分比2021-2022得分高。从学生的失分处突破。古诗鉴赏复习第一节课我只评讲了2021年新高考1卷一首诗。有人质疑课堂容量是否太小,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在通报了整体古诗鉴赏复习要求和作业得分情况后,投影呈现学生的答案:
判分奖励性地给了2分。学生毫无怨言。只有这一句系“委婉地劝告白居易不要灰心,要乐观向上,被贬的地方不比京城差,前途是光明的”与答案要求有一点点联系。
原题目: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我让学生再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隐含信息,“第二句中已经包含委婉意思”,直接把第二句翻译(意译),就再也说不下去了。“委婉劝告”隐含着诗歌主旨是“劝告白居易”。劝告什么?不要消极避世,要坚信前途一片光明。
综观全诗,除了第二句委婉劝告,还有哪几句与劝告有关。再次阅读原诗歌。
标题“寄”怎么理解?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寄托”,讲得通。结合原句,讲不通。提示学生回顾,我曾经对学生说过,古诗标题中“寄”一般含有思念的意思。标题的意思是思念被贬江州的白居易。
首联扣题思念关切白居易: 江州司马白居易,你是否平安,惠远住的东林寺你去游玩过没有?注解2/3明确告诉考生,此时的白居易可能陷入了佛道消极遁世思想的圈子。
颔联“湓浦”“庐峰”揭示出江州的山水之美,被贬失意,可以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颈联的意思是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想象白居易在遥远的天边如一只孤单的病鹤一样远望长安宫阙。尽管白居易被流放江州,内心仍然思念朝廷,渴望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尾联直接劝说白居易不要被佛教讲经的集会所拘束,你可青云直上,前途依旧光明。
根据古诗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点题扣题,委婉劝告;尾联往往是情感、主旨的集中表现。尾联直接劝告白居易不要消极避世,要坚信未来。
尾联与首联第二句相关联,相照应,第二句是伏笔为尾联作铺垫。
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歌大意,如果没有整体感知,没有语境意识,仍然无法答题。
考试院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要这样回答。第一次做这样的高考题,有难度,无抓手,很正常。研究考题答案,从中悟出答题思维路径: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答什么,完成指定任务。这类题我们称之为观点印证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绝对反套路。
古诗鉴赏,读懂古诗是关键。文言文阅读能力直接制约古诗鉴赏。正确理解诗句,可以借助标题、注释,借助文言文翻译,借助题干隐含提示,整体把握,才可能准确表达。
2021新高考2卷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让学生合作探究自行纠正,或作为课后巩固作业,确保课堂结构完整。
一节课,有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生成,问题的巩固。有学情,有任务,有活动。完全体现新课标要求。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