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周就要接受上级组织的督导检查,各年级备课组,要提前确定讲课内容,磨课,形成统一的教学结构模式——既要符合新课标精神,又要也体现本校“问题链∙导学”模式。高一、高二基础年级只要根据教学进度预留“课文”即可。高三复习课计划进度是“古诗鉴赏”。
    两次业务学习都是围绕督导课研磨,真的要感谢督导,督导迫使我们真正研究教学。
    高三复习课,古诗鉴赏,选择什么“点”?以往有《考试说明》,考试大纲,有考点,只要按照考点复习即可。新高考没有考试大纲,没有考试说明,只有教材,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从高考真题中发现问题,是立足学情的根本。
    备课组第一次选择的教学点——复习点是“古诗鉴赏中的虚词运用”。从教多年高三,第一次听古诗鉴赏选择“虚词作用”这个点,也许是我真的落伍了,但我知道我们的文言文(20分)复习没有复习虚词,9分的古诗鉴赏要从虚词突破?我毫不隐晦地否定了这个“点”。勇敢的试水老师试水课后,终于否定了“古诗虚词作用”这个“点”。我一节课只评讲了2021年新高考1卷古诗鉴赏,也有重难点。详见教育博文《一节课一首古诗,足以》。
    集体备课时我建议可以选择作文评讲,“奋斗与健康”周练上有了,学生没有做,更没有评讲;或者评讲月考(独立检测)作文“回头看与回头走”,选择其中一个点,重点突破。有老师说,作文课难驾驭,对老师的要求高。于是,只好舍弃。
    也有老师建议说,复习文言文简答题这个点。真的要感谢督导,如果没有督导,我们原复习计划没有安排文言文简答题复习——文言文其他考点,断句、实词、活用、句式、翻译等一应俱全。概括题在整个高考试卷中占据34分,不可小觑。
    上课的内容确定好了后,应让学生完成相应的文言文阅读题。遗憾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备课总是习惯于依赖度娘,直接拿来。至于学情,教师的教学设想,新课标理念,直接“拿来”。
     还有三天就要真正接受检查了,像模像样的课件千呼万唤终于出来了。浏览课件,感慨颇多。大致梳理如下:
     首页标题删去“双文本”。易产生歧义:两个文本都要设置简答题?双文本只是增加阅读量,体现比较阅读。首页要署名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某某某。ppt底版建议用姜堰第二中学自己的底板——展示学校和教师的风采。
     第二页:“情境任务”删去,那是从老师的角度设计的。“学习者and命题者”是什么意思?重点是学生学习命题还是解决简答题概括问题?
    “活动一:研究高考,明确方向” 是活动,还是任务?“任务”与“活动”搞不清,新课标精神未吃透。
     如何研究高考?熟悉高考真题就是研究高考?以填空形式探究设题角度,对高三学生来说,有无必要?熟悉了命题角度,就能做好简答题?建议直接告诉学生。
    “活动二:温故知新,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活动,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题步骤”为学生提供解题模版,落入套路化。
呈现学生答案,从学生答案中发现问题,加以纠正,很有必要,一定要从学生的练习中精心选择典型错误答案,而不是照搬网上的“学情”。
要学生归纳答题注意事项:实际是反思自己的失误所在。
    “活动三:以用促学·解决问题。”学生讨论,修改自己的答案。与活动二有重复之嫌,强行分为两个活动,为讨论而讨论。
    “活动四:命制考题。”命制考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吗?有的老师尚且畏惧命题,何况学生呢!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答好简答题。建议改为“举一反三,迁移巩固”。
    常见双文本关系,没有必要横生枝节。可以在前面的情境设计中简要带过,不必要让学生去总结归纳。
    课堂小结,应从学生角度,而不是老师角度。确定教学目标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解决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顺从老师的好恶。
    文言文概括题和现代文阅读概括题,答题方法和思维路径基本相似,只是文言文多了一个语言文字障碍。学生文言文简答题失分多的原因:读不懂原文,不能确定答题区间,不能明白命题要求等。
    只要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对学情充分把握,教学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
   有着丰富教学阅历的老师何惧督导听课!
   督导“折腾”,倒逼老师真正埋下头来研究教学。折腾有利于老师的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