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月考,高考一模的模拟考试,语文成绩明显进步,从均分来看,赶超了2个强化班。但是,均分往往掩盖一些问题,班级没有一个进入年级前10名的,没有一题是全正确的。第1题只有1人选错,2分成语题比较简单,尽然还有17人填错;语病修改,这次全是句式杂糅,有19人未全正确。名句默写全部正确的只有56%,还有3人只得了3分,有三个错别字。作文均分超过了45分,达到了46.24分,仅次于特强班,还有好几个同学作文审题出现差错,还有的常规作文思维没有条理。

参照小题得分,寻找差距,有其局限性,只能看到“平均”情况,要深入分析、研究具体个体状况。每一题的失分对象都不尽相同,不聚焦到人,那是虚浮的。

最让我失意的是,“我的”“常见高频实词”每次考试都能碰到一两个,这次又没有例外。“戢”,意为节制、约束,文中可以翻译为“收敛”,考前辅导时我还提醒我们的同学,“经验往往是宝贵的财富”。

不怕难题做不出,就怕容易得题目处处失分。考试不是比拼多拿分,而是比拼少失分!试卷评讲完后,不少同学信心满满,找出了各自的语文上涨空间,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复习重点,抓差补缺,巩固提高。一月中旬一模考试,一旦进入模拟考试阶段,老师的任务基本完成。一轮复习全部结束,拾遗补缺,巩固训练,反思总结,改进提升。高考三次模拟考试好比“三大战役”,一月“辽沈战役”打得最苦最难,考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大规模高强度的仿真考试;三四月的二模考试,相当于淮海战役,成绩的取得是“人民群众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二模要发动家长全力支持考生。五月的三模“平津战役”,平稳过渡,与高考接轨。

这次考试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同学已经过早进入了高原期,严重缺“氧”,常规题失分较多,反映了学习不踏实,心理浮躁,急于求成。与作文题中表述的“不缺少的聪明人”。“不缺少的聪明人”,一定不是真正智力超群的“聪明人”,而是“耍小聪明”,投机取巧,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者。可是我们竟然还有两三个同学在肯定这种“聪明人”!作文审题立意,直接反映阅读的深浅层次。

我曾自吹“越临近高考的考试对我们越有利”,因为我们一直站位高考角度,按照高考要求,注重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一直还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已经有了17个演讲话题,无形中拓展了17个作文题。

这次命题全部紧贴学生,考查了学生语文“软肋”,散文阅读两条主观题都是有关人物形象的考查,“‘呃,好名字,大红花’请结合原文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4分)”学生不能确定具体考查点,随心所欲,胡乱作答。评讲时我类比某老师被评为“教师妈妈”,如何理解“教师妈妈”?学生立刻明白了。“文中关于大红花精心打扮去看弹唱会的行为,与前文中她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形象是否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还是考查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

修改语病,学生最容易出错的是句式杂糅,这次两处病句修改全是句式杂糅,虽说考点重复,只要通过考试来强化,学生才有可能真正重视。作文题直接给出观点,要求从现实的角度去探究“当下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导考生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执着坚守,持之以恒。高考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的命题趋向与高考高度吻合。

这次月考,我们还有几个目标没有实现,正是因为没有实现,或不可能轻易实现,才有价值和意义。只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意志坚定不动摇,关注个体不大意,语文上涨空间很大,高考语文一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