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刚过完了春节,转眼二月二也过完了。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祥寓意的节日,在二月二这一天,习俗讲究也是比较多的,大伙儿比较熟悉的要理发。

      小时候对过节似乎不那么敏感,只要有好吃的,才能显现出节日的气氛。那时候的生活不像    现在这么丰富,还没开始农忙,大人们还是有空余的时间来给孩子们做好吃的——炒面豆。吃炒豆,象征金豆开花。每逢二月二的前一天,妈妈就发好了面,早早的炒好了面豆。妈妈炒的面豆格外香,在胡同口都能闻到这股香味。中午放学回家,途经的家家户户都飘逸着这种焦香味。记忆力,炒面豆都用一种特制的土,把土放在锅里炒的滚烫,然后才切好的面豆放进去。每次妈妈都是围着围巾,把自己包的严严实实的。尽管这样,每次炒制完后,厨房里的一切都蒙上一层灰土。作为孩子的我们飞进家门,迫不及待的挑一颗放在嘴里,咯嘣咯嘣脆,甭提心里有多美了。中午揣了满满一口袋面豆美滋滋的上学去了,邀三五个最好的伙伴聚到一起,比比谁家的面豆好吃。当然,这里也有炒制的黄豆、黑豆,也是那时的美味。那时去串门,家家户户招待的都是面豆,有时候我们在外面疯玩一趟回来,口袋里都会被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面豆。

      每年的二月二那天,大人们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打囤。所谓打囤就是用草木灰撒出囤的模样。我不知道大人们为什么也这样做,只知道这是一个延续几百年的风俗。二月二那天爸爸会趁天不亮就起来打囤。早上起来上学的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家家户户的在天井里、门口都有用草木灰撒出来的大圆,而且大大小小的很多很多。读三年级的我特别佩服爸爸,因为他撒的囤特别圆,每次我问怎么做到的,爸爸都笑而不答。后来的我慢慢长大,自然而然也就知道这个圆的秘密了。现在我大概能体会到撒屯是父辈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了。

金黄的面豆、圆圆的囤子承载着的是人们期望风调雨顺的希望。现如今,离家多年,记忆力都是小时候的味道,记忆里的习俗印记也越发明显。年年二月二,年年龙抬头,年年炒面豆,这就是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