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亮儿童生命的底色

——赴上海考察随想

三赴上海,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触,每次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漫步于园西、蔷薇、田园、安亭四所小学校园,扑面而来的是儿童拔节生长的气息,关注儿童生命的质量,涂亮儿童生命的底色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幸福写满了儿童的脸庞。

课程建设直指儿童生长

田园小学 的“田园课程”建设,挖掘教师资源、统整学校已有课程资源、彰显特色活动,使课程建设浸润多元:八大课程版块(国际理解课程、经典阅读课程、创意科学课程、艺术体验课程、阳光体育课程、实践探究课程、家社拓展课程、教师研修课程)和八大校园主题节(英语节、读书节、数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班主任节、学术节)交相辉映,凸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区域项目课程化、外语教学品牌化、体验活动社区化的课程建设目标。田园小学校长关于课程资源的界定:“资源只有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关联才能成为课程资源”。让我们豁然开朗。沐浴着课程多元的雨露,学生自由的生长。

安亭小学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创设的“爱弥儿课程”,培育出“慧雅书童推进项目”、技艺类课程项目化实施、大德育课程统整研究、“创意·汽车·城”课程群等响亮的课程品牌。

蔷薇小学的“易”学习,蔷薇点点币,点点币升级为心愿学堂,校园伊然成了孩子们心愿的储蓄所,心愿农场。。。。。。心愿农场里蓬勃生长的青菜、玉米、大豆、番薯、大蒜、芹菜、茼蒿,男、女学堂的精彩呈现,见证着儿童生长的幸福。多姿多彩的校园,孩子怎会不快乐生长?

当下,反思我们的课程建设,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班级化,班级课程个性化,还刚刚起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还缺乏深度的思考与研究,缺乏高瞻的理念支撑,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上海之旅,为我们的课程建设打开了一扇窗。田园小学校长关于课程资源的界定:“资源只有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关联才能成为课程资源”的课程理念;安亭小学的“爱弥儿课程”,给我们以启示:他山之石,可攻玉也。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们等不得。

社团活动放飞儿童梦想

社团是孩子心中的乐园,幸福成长的加油站。安亭小学基于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生长的教育理念,成立了跆拳道社团、快板社团、号鼓社团、合唱社团、模型汽车竞速社团、武术社团、美术社团、纸版画社团等五六十个校级、班级社团,校号鼓队的表演曾获得过全国一等奖。观摩中我们看到,参加社团的每个学生都是那么认真、专注,又是那样专业。在学校西围墙内侧一块块墙上涂鸦,颇有画家气派。三五个孩子,自由作画,近乎忘我,在完成他们的画作,信心满满。每个学生之所以专注于社团活动,因为他们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的心在飞翔。我们不得不说安亭小学的社团活动是真正地应学生所需而设立。社团唯有学生喜爱,儿童才会心驰神往、真情投入。田园小学“多肉植物种植兴趣小组”、“玩皮”兴趣小组、“走进工业区、感受现代化”等社会实践活动,都直指儿童的生长。

考量我们的社团活动,原先的自豪感渐渐淡出,总感到缺少点什么。是课程的支撑,抑或是理念的引领。与安亭、田园等学校的社团比,我们或许还处在低层次,但我们有信心,假以时日,我们也会做好社团大文章。

校园文化涤荡儿童心灵

德国教育家斯普兰格说:“学校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教育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激荡,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教育。

在园西小学,我们被学校的“雅”文化所吸引,这里的“雅”文化已根植儿童心灵。行走在校园,学生那儒雅的声音,让参观者感受到校园文化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学生“和雅”的叫一声:“老师好!”,时时回荡在校园,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温文尔雅校园文化成就园西小学,以致学生升入初中,园西小学的学生身上,仍然烙印着园西小学的印记,徜徉于校园,一眼就能认出来。园西小学学生的“15会”:会游戏,会运动,会健身;会微笑,会鞠躬,会问好;会读书,会写字,会思考;会聆听,会鼓掌,会合作;会自理,会劳动,会创新。练就了温文尔雅的气质。园西小学主题鲜明的楼层文化,独具匠心、赏心悦目。汉字长廊、体育长廊、艺术长廊和科技长廊,给儿童知识的熏陶、艺术的陶冶、心灵的激荡。在田园小学,我们真切地触摸到学校长期的文化堆积和沉淀。设计精巧的楼层文化、教室文化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拥有这样的文化图景:它传承历史,而又图新变革;它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

敏而求之,乐而习之。短暂的上海之旅,为我们指明了儿童生长的路径,行走在涂亮儿童生命的底色的办学路上,步履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