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暗花明“学共路”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10月25日上午,姜堰区“学习共同体”领航学校课堂变革观摩研讨活动在二实小康华校区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全国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陈静静博士、谈杨院长、史欣玉研究员、毛华华经理等专家莅临指导。学校“斗胆”委以我重任,推荐我上了一节共同体模式的焦点课—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本人虽能力不足,但也只能尽力而为之。课后所有听课人员就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研讨。下面我结合所有发言人的意见以及之前几次磨课后的讨论结果,对本节课进行一次认真地分析和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叙述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将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要运用学习共同体的模式来上这一节课,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就是课堂学习单的设计。学习单中既要有基础性话题,又要有挑战性话题。经验不足的我对此真是一头雾水,思路很不清晰。于是我向本校“学共体”领航教师郭建珍主任认真地请教,最终确定了本课的学习单并疏通了课堂教学思路。本课学习单的基础性话题: 萨沙为什么认为“我不是最弱小的”,挑战性话题: 第一自然段中的“天气闷热”可以去掉吗?开放性话题: 请根据文章内容猜测一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做什么职业的。
下面我先谈一谈按照以上学习单,上完本节课后的点滴收获:
1.学会等待,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记得今年7月份在上海参加“学共体”暑期工作坊培训时,林莘校长的讲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有一次她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告诉我们要做课堂上的“忍者神龟”。一个“忍”字背后,是对一个教师耐心的考验。以往课堂上,每当一个问题在某个学生那里卡住时,我们惯用的做法就是立即提点或者赶紧让他坐下再请下一个孩子来“救场”。因为他的不作答,会影响课堂的整体进度和教师后面的教学流程。我的这节课上,一开始就遇到了这个情况,我要求每组1号同学接龙讲述本文内容时,刚讲到一半就在一个小男孩儿那儿卡住了。我内心提醒自己: 等一等,不要急。片刻过后,我看到小家伙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真的无从说起,依旧眉头紧皱,于是我轻声告诉他: 没关系,哪怕说一个词都行。他思索片刻后,终于说出了文中描写雨大的两个词语,非常准确。我庆幸自己那一刻没有慌乱,没有急着让他坐下。课堂不是教学流程的流水线操作,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课上任意一个孩子站起来的那一次回答,看似平凡,但对于他们而言却都是一次重要的展示和思维攀登的机会。耐心地等待片刻,也是在给他们一个认真思考的时间。所以教师等得起,学生才能给得了。
2.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惊喜。
“学共体”理论倡导要无条件地相信学生,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经历学习。相信学生,首先意味着要相信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往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我因为担心问题太难孩子答不上来,让课堂陷入困境,总是设计许多零零散散的小问题,好像在一层一层搭梯子让孩子顺着往上爬。表面顺顺畅畅,小手如林的一节课,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学生学习力的不信任。相信学生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美好的期待,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每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出现时,我坚信孩子想到的不止一点,激励他们不急着举手,静下心来思考,深层次的思维亮点会慢慢地就会浮出水面。自我挑战之后的所得尤为珍贵。这一课上,请学生去发现前后文联系时,在我还未点拨的时候,就有一个小男孩儿发现了前文中“刚刚开放”,是与下文写蔷薇花娇嫩纤弱相关联的。因为相信学生,他们给我的惊喜太多了。在上《狐假虎威》时,有学生由狐狸联想到依仗皇权欺压百姓的和珅;在教学《所见》,在理解“振”时,学生想象这不仅是牧童一人的歌声,还交织着林中各种生灵的声音,在林间回荡;在师生共读《小鹿斑比》时,由对第一章鹿妈妈的探讨,学生居然联想到这位母亲以身作则的育儿观……有时被太多经验枷锁束缚的成人思维,真不及孩子们的想象力。
3.充分地解读文本,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学共体”课堂要设计好学习单,就必须充分地解读文本。回顾一下平常的备课模式,因为每日课务繁杂,还有堆积成山的作业要批改,所以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深刻地去解读一篇文本。总是教参看个大概,划个重点便好了,如此“快餐化”的浅显解读,又能传递给学生多少呢?关于《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我和同事小兰一起协同备课,研究了一下午,从文本、作者以及时代背景,查阅资料,得到了很多意外的收获。这篇内容浅显易懂的文章,原来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义。本课的作者—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写这篇文章时,整个国家正处于二战之后的特殊时期,人民内心的恐惧还存在着。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他目睹人民内心的伤痕,想从精神层面去修复人们的创伤。就连文中出现的蔷薇花,在当时的苏联也是有特定的存在意义。再回到文本,除了文章主旨意义,教育孩子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之外,萨沙这个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还有一个4岁孩子善良的内心,同时还是一个健全人格的体现。如此看来,对待每一篇文本,我们不能模糊地泛泛而谈,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解读文本,找到那把打开文本的钥匙。
每次紧张的公开课过后,我欣喜于这些点滴的收获与成长,但是我更会静静地思考自己的不足,忠言逆耳利于行,感谢那些可以直言不讳对我提出建议的前辈们,因为那些真实的反馈才是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实实在在有帮助的。
这一节课背后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串联的功力不足,有待修炼。
在“学共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做一个技艺高超的纺织娘,用一根根无形的丝线,将不同学生的回答串联,将学生的回答与文本串联,将学生的新知与旧知串联……这需要教师非常灵动且迅速的临场应变能力。很显然,我在课堂上的串联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在本节课上,原本我的设计意图是先指导朗读好第7自然段描写雨后蔷薇花的片段,然后再与第2自然段中描写蔷薇花的句子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联系。结果事与愿违,在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蔷薇花的娇嫩纤弱时,就有一个小男生超前一步,联系到了前文,他说第2自然段中的“刚刚开放”同样能感受到蔷薇花的弱小。结果那一刻,我脑子一下子懵了,教学流程被打乱,朗读还没指导,只好硬着头皮顺着他的回答往下讲。郭主任提醒我:学会串联,要能发现学生的回答中所包含的能与文本知识点相联系的地方,不能让学生的回答偏离主线越跑越远,其次要去发现学生回答背后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教师在教学中接纳学生发言之际,巧妙点明各个发言之间的“关联”,促发能够引起别的发言的发言,借以深化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的串联才是有价值的。
2.学习目的的指向性要更加明确和清晰。
语文课的复杂性,决定了一节课想要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在40分钟内,要完美地达成各项目标,很难。《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因为这几个目标都较易达成,经过研讨,我们决定将本文比较明显的前后照应的写法作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了防止对于专业术语“前后照应”,学生难理解,我们换了一种说法“为下文做准备”。可是事实证明,因为学习单问题的设计,以及课堂上我的教学引导不到位,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个写作手法。于是课后陈校长给出了修改意见,他说如果让学生去发现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蔷薇花的句子不能替换,接而继续发现,文中其余上下文相联系的地方,如此一来,目标是不是更加清晰明了呢?的确,最难达成的目标,一定要通过多次反复来强化。我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前后照应”都没讲清楚,更没有强化训练,也难怪听课老师会听得一头雾水,就更别提学生了。
3.朗读训练不可浅尝辄止。
有一位评课老师说,她倍感欣慰,因为终于在这一节“学共体”课堂上看到了朗读指导。我想,这是因为过去大家对“学共体”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这种模式的课堂上只能有各种问题的讨论。这里要特别感谢林局长为我们理清了思路,他说:在“学共体”的课堂上,一切学习任务都可以实施。那么朗读训练当然是可以存在的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领悟语言的魅力,激起语言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获得语言的训练。可在这一节课中,虽然有了朗读指导,但是我指导得很不到位,仅仅是蜻蜓点水式地走了个过场。要指导学生读出蔷薇花的娇嫩纤弱,既要有朗读技巧的指导,又要有情感的导向。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将其再与“滂沱大雨”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有可行的方法来进行朗读训练了。
4.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和交流。
学会倾听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原则之一。倾听是以他人为中心的,相互倾听的关系让学习从自我转向他人、转向伙伴。很多时候,学生在一起讨论,互相之间不一定有真正的倾听,或许只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热闹。各自都没听清楚就开始的对话也未必产生真正的学习。林局长在课后研讨时指出,这一节课上大部分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去倾听同伴,有的甚至都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就开始讨论起来。所以,倾听是一种习惯,需要坚持不懈地去耐心培养。同时,林局长还推荐了一本切实可行的书—李政涛所著的《倾听着的教育》,他认为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就要上好倾听训练课。评课时还有一位老师指出,倾听不仅仅是学生需要学会的,也是老师所必备的。如果教师不懂得倾听学生,没有听到他们的心声,就不会了解矛盾背后的真相,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会简单粗暴,伤了孩子的心。倾听这门学问,我定要好好钻研。
“学共体”之路并不平坦,走起来很难,但庆幸的是在一次次的经历之后,这条路越发清晰了。我会继续砥砺前行,在这条路上发现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