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珍视每一个生命体

     几个月前,我爸从花鸟市场带回家两位新客—一对颜色鲜艳的虎皮鹦鹉,女儿看到甚是欢喜。刚到家的那段时间,两个小家伙儿因为来到陌生的环境,看到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很是胆怯,总是等我们走了,才敢小心翼翼地靠近食盆吃食。女儿有了这俩伙伴,日子变得有趣起来,一天爬几趟阁楼去看她的伙伴,屁颠屁颠儿地跟着外公悉心照料它们,喂五谷,打扫鸟笼。小鸟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小丫头就一句一句地应答,自娱自乐地跟它们聊天。有时小鸟吃饱喝足了,芝麻大点儿的小眼睛开始慢慢眯成一条缝儿,准备打个盹儿,小丫头就悄悄地蹲在旁边,小声地唱起小星星哄它们睡觉。说来也神奇,小鸟们和女儿越来越熟悉,以至于只要女儿在楼上唤一声,它们就会叽叽喳喳地回应她。上周爸妈带着女儿去海南旅游一周,临出发前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小鸟照顾好。我自然不敢懈怠,每天下了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喂鸟,然而每天做的事情也仅仅就是把鸟食盆加满罢了。 两个小家伙儿一点儿都不待见我,我把鸟食倒进去,它们俩瞅都不瞅我一眼,就那么自顾自地站在那儿视我为空气。一周后爸妈带着女儿回来了, 女儿欢欣雀跃地跑阁楼看她的朋友,小鸟也像是见到了久违的伙伴上跳下窜,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我妈剥了两颗花生米放在手心,鸟儿们随即跳到她手上啄食。我站在一旁感叹: 这鸟可真听你们的话。我妈很认真地说道:“所以说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呀!”

     母亲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这灵性绝不是迷信。确实如此,连鸟儿都知道认主人,它都能感觉到谁是以真心待它,说是听话,不如说是爸妈还有女儿的用心换得了鸟儿对他们的信任,他们不是将鸟儿当作一件玩具,而是当成家庭的一份子,当作了一个生命在认真对待。是啊,万事万物皆有灵性,种子静静地躺在泥土里,侧耳倾听春的信息;枯叶缓缓地飘落到大地,等待自己的又一次新生……他们都是有灵性的,因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近日在读李政涛教授所著的《倾听着的教育》 ,在第一章第一辑中,李教授多次提及“生命体”这个意味深长的词语,让我感触颇深。 一年365天,我每天都在面对着不同的生命体,然而我是否用心地真诚地把他们当作生命体在看待呢?站在2018年的尾巴上,放眼回望,我想把过去这一年的时光行囊收拾妥当,做个整理,以便自己更好地继续前行。

  1. 坦诚地面对自我生命体

       过去的2018年,对于我个人而言,是收获颇丰的一年: 姜堰区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泰州市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姜堰区首届小学语文教师诵读大赛团体一等奖均被我收入囊中。语文赛课获得的奖项,并未让我多么欣喜。这是机遇和幸运带来的硕果,感恩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位贵人。反观自我,课堂教学水平真的很厉害吗?专业知识储备真的非常充沛?年阅读量达到多少?坦白地说,那一节获奖课,是一群专家反复磨出的教案设计,让谁来上,都可以上,甚至可以比我完成得更好,只是我运气好罢了,对于这节课,充其量,我只是一个成功地实施者。随着所教年级的升高,我越来越发现,课堂难驾驭,孩子们的知识面广到有时我招架不住,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的现有知识贮藏量真是少得可怜,新知吸收少,旧知因为我的遗忘又在流失,每天都在督促着学生阅读的我,自己是否也该自我督促了呢?

       朗诵比赛的获奖让我感动,感动我们几经波折的团队,感动我们一起努力到无能为力。回想比赛初期的自己,真想给那个我来一记耳光,原本学校是两组团队,谢主任带领的那一组明显实力雄厚,所以我几乎是消极备战,不愿认真准备。然而后来因为谢主任身体不适退赛,我们这一组有幸晋级,在团队认真态度的感染下,我才重燃斗志,一遍又一遍地排练,练到嗓子发炎每天灌着慢严舒柠,结果出乎意料,在高手如云的团队比拼中,我们居然获得了第一的成绩。

        2018年,我还邂逅了“共同体”新的课堂教学。这一年“共同体”在姜堰遍地开花。我有幸加入其中,但是这条新的课堂模式初探之路,走得很痛苦。首先这个模式的出现,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班额、课堂目标达成、课堂教学效率……还没开始,这个模式似乎就要被扼杀在摇篮。表面的虚假热闹,背后是各种抨击声、质疑声。个人课堂的开展,总是伴随着身后的各种冷嘲热讽。其次,“共同体”的开展,倡导静悄悄的课堂,具体的预习单、学习单等等都需要自己潜心钻研,没有人告诉你一个特定标准的正确的上课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似乎只是将班级划分了小组,其他方面束手无策。认真反观一下自我,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本还是取决于自己。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那些高调唱着反对言论的人说出的意见,真的对吗?我应该信谁?对,信自己。就像过河的小马一样,自己亲身实践一下才行。对于课堂模式,我觉得陈校长在一次会上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从现在开始,忘记共同体三个字,记住它的理念: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的课堂,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所以我举步维艰的原因,是被别人总结出的共同体的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了手脚,我没有抓住这个模式的理论精髓。

    在这里,我想对2019的那个自己说一声,新的一年,坦然面对自我,听从自己心的声音。对于外在的声音,听之,辨之,习之有用之处。

2.真诚地面对他人生命体

     每天我面对的最多的就是学生。然而我是否做到每一次都真诚地将学生视作一个个生命体呢?63个人的大班级,管理起来有时候真的力不从心。日常学习生活管理,我总是那么冷血地用同一标准严格要求每一个人:饭菜要全部吃掉不准浪费;作业必须高质量认真完成;自习时间只允许看书……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许在旁人看来会点头称赞,这样严格要求就是为他们好啊。可是在我看来,我却犯了最大的错误,就是打着“为他们好”的名义,完全不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自作聪明地一意孤行。每个孩子的出生,原本就不是在一条起跑线上,先天的资质,外在的家庭环境等等,我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每个人都做到成绩优异?我慢慢地发现,不应该把太多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比如做图文作品,我现在不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配图,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爱画画或者擅长画画,只要他可以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配不配图有多大关系。学习路上,我想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帮助他们渡过学习上的一道道难关,发现他们身上可以挖掘的最大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可是有时我的情感会不自觉地偏向成绩优异的那群孩子。所幸我现在正在慢慢转变。一天下午的一个课间,班上一群孩子气势汹汹地跑来告状,说小文(化名)在班上发疯,把桌椅全推翻了。小文是班上的捣蛋份子,学习不认真,口齿也不清。我知道来告状的这些孩子一个个心理都在等待着我去大发雷霆,去处置他。然而我很冷静地让孩子们先回班,然后把小文单独找来了解情况,才得知,他的作业没写完,就被组长故意收走,衣服被别人扔到地上,这才被激怒了。我安慰了他,回到班上严厉地批评了那些孩子。反思这些孩子的举动,也许他们是受到我的影响,平日里看惯了我批评指责他,于是乎,无形中这个孩子一定在背地里被冠上了坏学生的名号。我想我应该更多地去倾听他们的内心,不是偶尔,而是要成为一种常态。 

       面对家人,我想我更多的是愧疚。面对他们这一群生命体,我真的是很少从他们角度来思考,很少体谅到他们。自打有了女儿之后,都是我爸妈带孩子,公婆在乡下,孩子奶奶身体不好,自然帮不上忙。宁挑千斤担,不抱肉疙瘩。可是带孩子这苦活儿却只能落到了爸妈头上。每天我妈要烧饭煮菜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我有时还总抱怨教育方面我妈做得不到位,抱怨我爸太娇惯孩子,抱怨自己没有自己的时间,除了工作就是回家带孩子……试问一下,如果没有我的父母,我能做成什么样儿?估计焦头烂额是肯定的吧。再看看爸妈,他们自己的时间又剩下多少?他们有多少时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还在苛求什么?孩子是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命,我们不应该本能地承担更多的责任吗?我为我的自私自利,贪心不足感到无比的愧疚。父母生命体,以后的日子,我会学会换位思考,对你们多一点了解,多一点体谅。

     新的一年,2019即将启程,我将竭力卸甲前行,卸下经验盔甲、荣誉盔甲、年龄盔甲、自私盔甲……轻装上路,期待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以生命体的姿态过好每一天,并真诚地对待我人生中的每一个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