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球迷”邓小平》教后记

郝彤蓉

 

本周区局周三服务日走进康华,我执教了一节共同体模式的语文公开课——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超级球迷”邓小平》。这是一篇写名人故事的记叙文。文章紧扣“超级球迷”,叙述了邓小平爷爷热爱足球运动的四件事,体现了一代伟人对发展中国足球事业的关切之情。在设计学习单时,我以书后的“理解表达”题为切入口: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邓小平爷爷是“超级球迷”。2、你自己或周围的人也会对什么入迷吗?想想哪一件事最能表现“入迷”,用一段话写下来。这两个问题指向的正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学习从具体事例中捕捉关键词句,以及体会课文从多角度写人物一个特点的方法。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尝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难点词语。但是对于驾驭共同体的课堂,我显然是功力尚浅,串联起来很是吃力。课后,区教育局林忠玲局长、陈志明主任、郭建珍主任等领导专家对这节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也让我更加明确了以后的努力方向。根据各位专家的点评,我需要改进的有如下几方面:

(一)精准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旨在训练学生能够从文中找到关键词,进而尝试归纳体现邓小平爷爷是“超级球迷”的四件事情。因为这不仅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新课标中年级阅读目标中也有体现。然而课堂上实际操作起来,却出现了问题。能体现邓小平爷爷是“超级球迷”的关键词,学生在文中找起来很容易,但是接着我引导他们结合关键词归纳自然段大意时,很明显感受到他们遇到困难了。例如在归纳第二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时,有的学生把前因后果都说了一遍,有的甚至把整个自然段都读了一遍,就是不能抓住主要内容。我心里顿时慌了,一时不知所措,又不想影响教学进程,结果接下来就变成了陈主任评课时所说的:我代劳了学生的概括。这节课中,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训练。陈主任建议,在概括段落大意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省去主语,要求概括出来的一句话控制在10个字内。如此设计,学生在概括时就更好入手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短板知识或技能,深入思考每一个目标的达成方法,更加细化和优化教学设计。

(二)优化学习单

学习单在共同体课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单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引导的线路图,体现的是教师对教材、教学的理解,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抓手。然而是否每一节课都需要给学生一张学习单呢?林局指出,不要让学习单成为一种课堂摆设,如果一节课下来,发给学生的学习单上都没有需要动笔的地方,那么这张纸发给孩子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直接制作成教学课件供学生学习,还节约了纸张。此外,学习单的设计要遵循“少就是多”,精炼内容,问题的设计难度要有梯度性。备课时,最要思考的是挑战性问题的设计,这直接关系着课堂最终可以将学生带到一个什么高度。很惭愧,本节课我的学习单设计并未发挥很好的作用。林局评课时指出,学习单上的问题,没有必要每一个都进行小组讨论,简单的问题小组讨论是没有价值的,有难度的问题才需要小组讨论,教师要教在学生“不会处”。所以一张学习单,上面几道思考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它凝聚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考验的是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郭主任认为,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依靠自身多阅读专业理论著作,自主研究课例。否则,如果教师对文本解读还处于一个浅表层次,他又如何能设计出挑战性话题,又如何带领学生攀登一个新高度呢?

(三)调整课堂物理空间

课后研讨刚一开始,林局最先就提到了班级的桌椅摆放问题。他觉得一进班,就感觉孩子活动不开来的感觉。秧田式的座位排放,让教师不自觉地就将自己的位置定位在高高在上的讲台上。教者牢牢地把控着课堂上的话语权,讲台自然地将教师与学生相隔离。从这一层面上说,师生的交流是不平等的。受“秧田式”的空间限制,弱势区学生缺乏与教师的目光接触、肢体交流和情感沟通,与教师的情感连结不深。在“秧田式”排列中,学生能看到的仅仅是教师和邻桌同学。因此他们的交往对象往往是邻桌的同学,学生间跨区域的交往频率很低,交往的范围变得狭窄。林局建议,还是应该重新布置桌椅,去繁从简,去掉教室里不必要的多余的东西,比如教室后面只看不用的大块头钢琴,甚至最后讲台都可以搬走,把最大的空间留给学生。开放式排列方式利于学生增加交往、相互合作。 一种座位方式的转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正如林局所言,从共同体的理念走向实践,任重道远,但是即便再难,我们依旧要砥砺前行。至于这条路未来会怎样,要走下去才知道,反正路还很长,坚持走下去,天总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