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结合“学共体”的优势,我们在上课时一般将班上同学分组(4-6人),固定一位有组织能力的同学做组长,然后在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预习单”上的内容,并在课前进行小组内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地让每个学生都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框架了解,不至于脑袋空空地进入课堂,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开口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课前制定的“学习单”,起到一个引导、帮助的作用,而将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开口”说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的环节,有小组内“开口”交流,有班级内“开口”汇报、补充,有同学间“开口”及时评价......此间,教师要做一个观察者,及时发现问题,组织同学在“开口”的过程中向前推进,达成教学目标。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要达成好的教学效果一定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也一定要注意培养组长的组织能力,以确保每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有“开口”的机会,特别是“共美生”。并且每节课上,我班还有对有精彩表现的同学“加星”的奖励,“星”积累到规定数量,可以兑换相应实际奖励,这样来提高学生的“开口”积极性。长此以往坚持下去,班级同学自我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必定有所提高。
当然,通过实践“学共体”的教学方式,我发现它对教师其实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在课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制定好“预习单”、“学习单”和“作业单”,并且在课堂上要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提醒、纠正,对于我们教师的自身发展,培养教学机智也十分有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开口”,我们教师也要勤学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