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我的家乡。 

  姜堰由水而生,古时,长江、淮河、黄海三水在姜堰汇聚,故称“三水”。又因三水汇聚,冲击成塘,塘水多旋涡,形似人指罗纹,又名“罗塘”。北宋年间,洪水泛滥,姜仁惠、姜谔父子仗义疏财,率领民众筑堰抗洪,保护了一方百姓生命财产,古镇由此名为姜堰,至今流芳千年。姜堰属泰州。崇祯《泰州志》载:“《禹贡》(泰州)淮海为扬州,言北据淮,东距海为扬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于吴,其地属吴。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属楚……”近代考古证实,6800年前姜堰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了。

    春秋战国时历属吴、越、楚。楚时为海阳邑地,秦代属东海郡(一说九江郡),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海陵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为吴陵,武德七年复称海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年升为泰州。民国初年废州设县,县治泰州。

 1940年10月,泰县抗日民主政权于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县人民政府驻姜堰镇西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县与县级泰州市两度分合,1962年1月复称泰县,县治姜堰镇。 

 1994年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

1996年隶属新设立的地级泰州市。

 2012年12月,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撤销县级姜堰市,设立泰州市姜堰区。 姜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农作物主产水稻、三麦、棉花、大豆、油菜等,特色经济作物有香丝瓜、青椒、食用菌等,绿色食品有“河横大米”、“三泰酱菜”等,养殖业主产猪、羊、鸡、鹅等,水产品主要有鱼、蟹、虾等,特种养殖有彩豚、鹌鹑、银鱼等。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料。 姜堰区境内河流分属两大水系,南部是长江水系,北部是淮河水系。通扬运河、周山河、西姜黄河等主要河流构成“四横十竖”水系。

 姜堰区矿产资源主要有里下河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粘土以及溱湖风景区的地热矿泉水等。

 我爱家乡,我爱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