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一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刚开学就听二年级的老师说起袁順智,除了名字比较特别,还有就是聪明的头脑。可是在两个月之后,我发现袁順智竟然成为了英语上的学困生。他上课总是好动,破坏课堂纪律,英语的朗诵、背诵、默写等任务总是拖拖拉拉。考试成绩更是排在倒数几个。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学习习惯特别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与同桌讲悄悄话。在家里,父母只顾着经商,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久而久之造成了他英语学困生的状态。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先为他找了一个好同桌,让同桌带着他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在课上我会找时机请他回答问题,而且问题会逐渐加难,并及时表扬他的进步,让他感受到自己实实在在的进步,从而更有信心。此后,我发现他课堂发言更积极了,思维更集中了,而且,经常过来问我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他已转入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够提问题向我求教,积极完成我要求的英语学习任务,说明前面我的教育还是算成功得。
此后他有自愿加入了“一帮一”的活动,在小老师的耐心辅导及大家一起积极学习的氛围中他的英语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完全是教师传授的结果,学生所依赖的是经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同伴经验互补的结果。教师的“授业”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一个基础欠缺的后进生来说,由于其经验水平离教师的预期太远,教师的“授业”往往很难贴近学困生。而同伴之间的互助,更有利于学困生的进步。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身为教师我们如果能对所有学生都多一点关爱,尤其是对学困生再多一点爱的话,相信我们的努力会造就更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