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地道的口语;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口语,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爱心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爱心表现为对同事们的尊敬和关爱,对工作的热爱,及对学生无私的爱。
其中对孩子无私的师爱是师德的最重要体现。
关爱学生,这是现代教育人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通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从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会激励自己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己的品德素养。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在班主任工作上,我算是体验到了酸甜苦辣。我重点抓孩子的常规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工作中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抓孩子的在校的每个细节,从排队、吃饭、上课、作业等各方面入手。通过努力,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广播体操比赛、红歌比赛等,以及各种主题班会活动。我还做好一帮一的活动,经常找学生谈心,处理个案,心理辅导等。“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我以此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
本学期我班转来了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叫做王骁赟。他转入前在滨海就读,英语基础薄弱,连基本的26个字母都读不出更分不清楚。从不在课堂中主动发言,上交的作业质量较差、字迹潦草,不能认读所学的单词和句子。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在照顾他,父母都在滨海,所以也谈不上家庭教育。在第一节英语课之后,我就找他聊天,了解他以前的学习、家庭情况以及第一节英语课的感受,并告之我们这里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不要因为听不懂而着急。
由于他在知识上的脱节,我就在常规的教学中侧重对其补缺。课堂上为他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初,我会常将一些简单的、机械性的操练机会提供给他,这种练习大多都是单纯的重复,不会感到有难度,就能敢于开口,慢慢地,等到他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我再鼓励他输出更多的句子,使他逐步赶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我在为他安排座位时,就考虑到让他坐在优等生旁边,建立互帮小队,使他更快、更方便的得到帮助。在最初的学习阶段他怕出错而不敢开口,这就需要我给予极大的关切,从细微处发现他的潜质,抓住他的每一次进步,及时肯定,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该生在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上有很大进步,语音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王骁赟的进步上,我看到正因为爱,才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我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我将过去的收获写下,并鼓励自己继续前行,带着思考、学习的精神面对新的教育生活,那将是多么美好和富有挑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