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体罚与变相体罚,教师需要这“一点”

姜堰区官庄中心小学

为强化师德修养,努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坚决杜绝在职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发生,办人民满意教育,近日,区教育局在通报三所学校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问题与处理意见基础上专门下发“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关于治理在职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专项活动实施方案”。该方案对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进行了具体界定,明确了哪些现象属于直接体罚,哪些行为属于变相体罚;对体罚和变相体罚产生的危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拒绝体罚责任承担进行了翔实的明确,在组织教师学习、落实方案的同时笔者不禁沉思,为什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时有发生?反思身边这些典型案例,教训深刻,发人深省,追根溯源,笔者认为拒绝体罚与变相体罚,教师需要以下这“一点”。

爱心添一点:众所周知,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曾深情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高尔基更是坦诚:“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这些历代先贤的话语无不阐述这样一个道理:作为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教育爱的主题亘古不变。20149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指出,每个教师教育的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却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的仁爱之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灵智慧。用总书记的话说,好教师的眼神是慈爱、友善、温情;好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是充满爱心与信任;好教师是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贴心人。是啊,在我们身边数不胜数的教师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耕耘,他们用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没有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对学生来说,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份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在我们教育、教学中师爱就是细雨,能滋润孩子们干涸的心田;师爱就是阳光,能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师爱更是明灯能照亮孩子们前途的路。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位教师在岗位上都能对每一个孩子施之以爱,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样的师爱又怎么能让孩子忘怀?

责任强一点:有爱就有责任。选择教师就意味着选择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说实话是项良心活儿,用老百姓朴素的话语来讲就是教师所拿的薪酬称把盐要咸。教师的许多工作是很难用称称、用斗量,因而责任心便成为影响工作最重要的因素。强烈的责任心会促使教师热忱地、自觉地、积极地、认真地全身心投入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不需强制,不需监督,甚至不需奖赏。他们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于细微中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与之相反,一个教师如果缺乏责任感他们就会把学生当包袱、视工作如负担,把学校当挣钱混饭的场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混天度日,一事无成。在他们身上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也就难免。

耐心多一点:十个指头长短不一,教师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面对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不一的学生,需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致以行,持之以恒。对于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一颗包容之心对待他们,尤其个别累犯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耐心是一份涵养,它要求我们不急不躁,逐步的提高。耐心是一份理解,它体现在对学生要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格言说得好:“欲速则不达。”育人犹育苗,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千万使不得,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耐心等待。那种暴风骤雨、简单粗暴式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不但无济于事,效果适得其反,更可怕的是造成学生身体与心灵的巨大伤害。

信心足一点: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其业务素质、教学水平、人格魅力等是直接影响孩子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是一门科学,育人是一门艺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想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喜欢,必须要有人格魅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高超的教学艺术打动人、以充满爱的怀抱呵护人,有了这些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克服急躁情绪,戒除不当方式。教育、教学不可能立竿见影,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在所难免,面对困难与挫折需要我们自信,信心来自于自身对教育的忠诚,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崇敬与敬畏,来自于自身内外兼修,多一份自信,就能赢得学生尊敬,有了这份自信,教育学生再大困难,再多难题我们都会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体罚和变相体罚反映的是教师的无知,体现的是教师的无能。有了“这一点”我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正确履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