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化”助力《品德(生活)社会》教学
姜堰区官庄中心小学
【摘要】《品德(生活)社会》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品德(生活)与社会》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课程,是未来合格公民的思想启蒙课,良好人格的奠基课,科学世界现、人生观的先导课。纵观当前该学科教学一些现象不容忽视:学科地位不被重视,师资队伍老龄化、兼职化;教学低效,体现为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达成低,课堂教学“四不像”,满堂灌、满堂看、满堂问时有发生;教学活动忽左忽右要么单一,要么多样,教与学没有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学科评价没有实现“三统一”即认知与操行相统一,综合与简约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如何提高《品德(生活)社会》学科教育教学有效性,充分发挥该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实现《品德(生活)社会》教学“四化”(生活化、简约化、自主化、活动化)。
【关键词】 生活化、简约化、自主化、活动化
生活化
2011年版《品德(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该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中、高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离不开儿童的生活是课程重要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要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因而,我们在《品德(生活)社会》学科教学中要遵循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逐步实现。打造生活化《品德(生活)社会》课堂的首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标前进的指导者;身为教师要了解儿童的一般特点、需要以及其他共性问题;儿童生活中的热点、兴趣点。希望探究的问题、现象或活动等。例如“我的健康成长”课程内容,中高年级要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调查了解掌握孩子在这一方面懂得多少?做得如何?然后邀请家长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亲子交流活动。开展“寻找身边的同学长处”“我想感谢的人”的活动。其次要紧密联系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第三,要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并尽量满足小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热门话题的关切;第四,要将基本常识、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做人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中,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总之,要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引导生活。
生活化课堂包括:导入新课生活化,一段视频、一张图片、一个故事再现生活,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迅速切入课题,启发学生的心智;教学过程生活化,即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模拟活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力求入情、入境、打动人;问题设计生活化,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饶有兴趣的教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包括阅读、讨论、辩论等);值得关注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生活化,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课后实践生活化,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品德教学最终目标是导行,因此,我们要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儿童的生活之中。
简约化
所谓简约化课堂指的是整合教学资源(教材、教参、挂图、音像资料、教学软件等等)选用少而精的教学资源,开展适量新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构建思路清晰、简明顺畅的教学流程,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打造简约化课堂对于克服目前一些教师存在的满堂灌(活动过多)、满堂看(视频、课件、图片过多)、满堂问(提问过碎,缺少思维含量)、无序、少魂的课堂现状十分有益。
简约化课堂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一)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养成才能达到。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目标与短期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突出每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要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设计,避免课堂目标繁而杂,大而空。(二)有机整合教材。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对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题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适当调整、增减内容,让内容更加切合学生生活,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来说四个单元14课,而每周两节课品德课要想面面俱到是无法达到的,因此,我们要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根据本年级段的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三)根据学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自主化
《品德(生活)社会》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与探究。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与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例如,中高年级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先提供一张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又如,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索地摘取资料,照本宣科。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创造民主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主学习应包括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
活动化
以活动为教与学是《品德(生活)社会》课程的基本形式。尤其是《品德生活》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非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哪呢管理的发展。在活动组织和指导中我们要把握“四性”。
适宜性:我们要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级学生的多少。因地制宜、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主体性:要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我们可以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及时调整内容,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
开放性:《品德(生活)社会》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我们应该发掘和利用各方面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学习创造条件。
连续性: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在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个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总之,勿忘生活化,注重简约化,体现自主化,实施活动化,我们的《品德(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一定会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