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月的淡淡流去,忆往昔,走过的桥梁有千百座,但我依然忘却不了的是家乡的桥。多少次梦里依稀,多少次呓语呼唤,让我像一滴淡墨,永远浸润在家乡的一幅幅图画中。
我的家乡在姜堰区兴泰镇尤庄村,村西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河与小甸址(乡镇所在地)隔开。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记忆中,这条河上是一座“船桥”,这也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座桥。当时,因河面宽阔,村上无力架桥,人们便用船桥替代交通。船桥就是用绳索把船扣在河面上来回地拉,人可以通过船桥往来于两岸。一个星期天,我们几个童伴玩到了船桥边,出于好奇,便争先恐后地爬上船桥,你在这边拽,我在那边拉,玩得开心极了。临走时,竟将系在岸边木桩上的长绳解下扔到了河中央。弄得往来的民众无船过河,急得在对岸直跺脚,年幼无知的我们却乐得哈哈大笑。今天每每想到这事,心里就内疚。船桥要是遇上恶劣的天气,就起不了作用了,河面上风大浪急,谁也不敢冒这个险,只得站在河岸望河兴叹。人们不免在想:什么时候,这河上能架一座桥啊!
直至七十年代初,河上架起一座木桥。说是桥,其实是村民们用几根树桩撑起几块长木板,桥两端各立着木桩,绑着竹篙,让人过桥时作扶手。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惊险的一座桥。人走在桥上,东摇西晃,就像荡秋千一样。那些胆小的人,只能蹲下身子,用两只手抓住桥面,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挪过去。冬天,木板结冰打滑,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水,真是提心吊胆、险象环生啊!那时的我在小甸址上初中,这座木桥是我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每每过桥之后,我的手心都沁出一层汗。不过,虽是险桥,但还是交通方便了,千里便成了咫尺。
没过几年,原先的木桥被一座用水泥板铺的人行桥所代替。当时的尤庄村老百姓积极响应乡政府集资建桥的号召:你出钱我出力。大桥竣工那天,桥上红旗招展,万众欢腾!工作之余,我经常邀上几位好友一起来到桥上,或屁股摊在水泥板上钓鱼,或伫立欣赏水乡美景,或散步话理想……然而美中不足是这座桥太窄,也不够坚固,载货车不能通过。人们要运送货物,就只能绕道而行。这样一来,得要多走几公里的冤枉路!人们多么盼望长河上能修一座公路桥啊!
终于盼到九十年代,这座水泥人行桥终于被拆除,由区镇两级人民政府出资在原址建起了一座高大坚固的公路桥,并命名为“德桥”。其义大概是积善积德吧。桥面宽阔,桥墩坚固,好似一条卧龙飞架长河两岸;每当夜幕降临,桥上的盏盏路灯纷纷亮起,把大桥照得分外明亮。远远望去,那桥仿佛戴了美丽的项链。同时更把长河两岸装点的越发美丽。当今的这座公路大桥,车水马龙,各种车辆川流不息。大桥两头,一座座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一家家民营企业鳞次栉比;当今的这座公路大桥,是一座便民桥,是一座致富桥,更是一座幸福桥!有了这座桥,尤庄村旧貌换新颜;有了这座桥,家乡人民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那时的我骑着车上下班行驶在家乡的这座大桥上是多么的心旷神怡。
意料不及的进入二十一世纪,就在德桥西侧,宁靖盐高速公路桥腾空而建,数桥交错,成了本地交通的重要纽带。现在,人们行走在德桥上,头顶上疾驰着各种汽车,脚下流淌着潺潺碧水,颇有一般仙境之感。水乡人爱桥,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更深长!桥也成了水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雨是云的缩影,水是大海的缩影,德桥的变迁是新中国几十年不断发展的缩影,更是家乡老百姓幸福生活的见证。桥——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产物。人建造的桥是伟大的,人与人的和谐之桥更是伟大的。愿人世间建造更多的连心之桥、和谐之桥、友谊之桥、幸福之桥!
桥一直演绎着时代的变迁、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