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要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蹲下的只是“身体”,并没有真正蹲下自己的“心灵”,做不到放下权威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孩子做朋友,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自豪,使“心灵的蹲下”成为真正意义的蹲下。

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办公室:“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办公桌上自己平时喝的杯子:“喏,自己拿去倒水喝吧!”学生拿了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放回杯子说:“谢谢老师!”然后走了。
  上作文课了,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水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老师,用我的笔吧!”“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动作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给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
  这是极其普通的一件事,却历历在目。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一直让我挥之不去。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都没有关切地了解一下她的病情,亲自把杯子递给她,或热情地为她倒上一杯?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尊敬和爱护,学生就不会只把我们当作老师,更把我们当作朋友。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和同志的尊严。因此,我们对学生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我们邀约学生(或被学生邀约)去远足郊游、去登山探险;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国内外大事,一起谈论人生,畅想未来……

这样蹲下心灵的教育是源自对学生的关爱,而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是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