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一个小小的女孩,总喜欢在课间跑到我的办公室:“老师,有没有什么作业要捧的?”这是个热心的小女孩,要是哪个学生没有做作业,她总会很积极地帮我催交作业。可是,G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不自信,而且站立的时候总是歪着个身子,趴在桌子上。下课时,跟老师说话总喜欢挺着个小肚子,用质问的语气讲话,最后喜欢加一个“哼!”总体来看,她并不是一个很懂礼节的孩子,或者说她并不知道如何适度地与别人相处,需要作适当的引导。

为了弄清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因,了解其生长的家庭环境,对家庭教育提出适当的建议,交换孩子在校及在家的表现,在一个并不寒冷的冬日下午,我对G进行了一次家访。

G的爷爷接待了我,刚坐下,他便问起了我孩子在校的表现。我告诉他孩子在校学习方面比较积极,乐于学习英语。听到孙女的表现不错,高爷爷乐呵呵地笑了。在一旁蹭来蹲去的G也开心地笑了。

接下来的闲聊中我了解到,G平时与爷爷奶奶长期生活,父亲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平时的生活起居都是由爷爷奶奶负责。学习方面靠孩子自己的自觉性,家长不能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做适当的辅导。生活方面,这个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强,平时的生活不必爷爷奶奶操心。但是,也就是长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与人相处问题上,也是比较随性。爷爷奶奶一般不会和孩子聊天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并且及时排除孩子心中的焦虑不安或去分享孩子的成长快乐。

在孩子的成长中,并没有得到与其他孩子同等多的父爱和母爱。孩子的习惯养成并非偶然,也是在这个家庭环境中的必然结果。我建议孩子的爷爷能多夸夸孩子,表扬她在家里帮助做家务,关爱老人,能有空时和孩子聊一聊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一些有意思的见闻,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了解孩子的动向,可以让孩子和老师多聊天交流,老师很乐意和孩子一起分享每一个成长故事。

走出G的家,我陷入思考中。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就会有几十个家庭环境,不是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满满的关心和爱护,不是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能美满幸福。但是作为老师,可以用爱去弥补这样的缺失,尽力减少这样的缺失带给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和影响,使孩子的心灵尽量美满,感受到幸福和关爱。

我想,对于这个孩子,我会用更多的关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在行为习惯上做一些积极的暗示和期望,并且和她一起感受每一次成长和每一次进步。在新的学期,我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关爱每个孩子,让孩子们能健康阳光、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