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什么?“倾听”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认真、细心地听取。听是消极被动的,因为和嘴巴不同,人的耳朵几乎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倾听则完全不同,参与“听”这个动作的是耳朵,参与“倾听”这个动作的则是耳朵、眼睛和心灵。倾听是积极的,必须集中注意力。因此,“听”和“倾听”之间有很大差别。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了“倾听的课堂”这一观点。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李政涛老师《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教师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就能从他们的发言生成、提炼出许多智慧的火花,从而造就课堂的精彩,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智慧地追问,让课堂精彩迭出
倾听是教师的一种交易能力,教学从教师的倾听开始。教师只有掌握了倾听的技巧,才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执教《安塞腰鼓》时,核心教学环节之一确定为“让学生圈出传递安塞腰鼓强烈感觉的一些句子,借此让学生发现句式或词语的特征”。这一核心教学内容,能否将“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蝴蝶找出来,此时教师的智慧追问,精确把控很重要。
教学片断:
生:是“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句。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气势。
师:怎么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急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些。
师:它和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生齐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这句。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强调的力度,“急速地搏击着”强调的是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强调的是幅度。
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我没有轻易“放过了学生”,首先让学生感受句子的深层次结构,这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理应执着追求的。其次当学生感悟由强烈到幅度,到力度,已经多维度感受排比句。最后学生的发言让其他孩子有了新的感受,各小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模式让更多孩子善于倾听,乐于表达。一节课下来,学生均赏心悦目地听了一回安塞腰鼓。引领学生认识安塞腰鼓的句式,可以是排比、反复的这样的层次,也可以是句式视觉美感这样的程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学内容落在哪个点,要针对学情,看学生能不能接受,看教者的引导能不能奏效,看学生相互之间能不能发生碰撞,看学生在与文本、与教师的对话中能不能生成。但是教学内容的生成是在将教学流程的调控中生成的,是朝着流程终点的方向在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历程,都能在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他们所获得的都是真金白银,而不是老师强行灌输,硬塞给他们的。
二、有效地倾听,让教师独具魅力
立静心倾听之姿。一节课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到老师的倾听,但在包罗万象的课堂声音里,教者应该不为所动,只取学生细微声音,用心闭目养神倾听学生的变化,注意及时进行脑中瞬时分析。课堂上教师应该树立精心倾听的榜样,开场微笑地看着学生,待提问让学生作答时脸向侧方略微倾斜,既符合学生之心理规律不影响学生的回答,更是在为集中注意力听细节做准备。名师在这方面做得更加出色:贾志敏老师喜欢微微侧向学生倾听,于永正老师喜欢盯着学生的肩膀用心倾听,薛法根老师稍微仰视点头应答的同时更是在思考……
调最佳收听之音。每节课上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清晰的提出问题,直至核心目标,并攻克重难点,这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修为,课上的淡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与平时的精心修炼息息相关。修炼一双会听的耳朵最为关键。课堂教学中,是想听到什么?怕听到什么?还是能听到什么?充耳不闻什么?教者一定要把控好。课堂上应该想听到搜集的信息,谈真切的感受,不应为过度迎合孩子的稚气。而是应该怀揣一颗平常心,用心探听根据孩子既有的水平如何到达重点的途径。课堂上不应该只听到优秀孩子的精辟回答,更应该在听中思辨学困生的难点,进而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追问、举例、点拨来激励孩子有打开一扇窗到开启一扇门,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朗读、辩论、勾连等方法来为即将开启的大门助力。
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这样的距离容易让学生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比如说,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样的话,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会缩短,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快乐地倾听,让学生更加优秀
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学生都喜欢有魅力的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吸引住学生,学生就会乐于倾听。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说”的艺术。如果教师要激发起学生倾听的兴趣,就要修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己的表达魅力。另外,教师平时还要多学习,加强理论修养,钻研教材、教法,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才能让学生乐于倾听。当然,除了“说”的艺术,教师还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对话,用和蔼的态度、鼓励的眼神、细微的动作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倾听。
调控学生倾听的情绪。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很难集中注意力长时间倾听,教师就应该适时地调整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学会耐心地倾听。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利用设疑、变化语调等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调整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认真倾听。当学生在发言卡壳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宽容学生,让学生的情绪得到缓和。当出现难度较大的问题或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可能会不愿意思考和继续倾听,教师就应该通过有意等待,或者重复甚至稍作提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能干耐心倾听,并且去思考、解决问题。
细化学生倾听的要求。倾听是有要求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快乐地倾听,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倾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发言,也要倾听那些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发言。教师不仅应该欣赏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也要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对学生的倾听要求也要细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在教师讲课和同学发言时不要开小差。要求学生耐心倾听,当教师讲课和同学发言时不随便插嘴,听完别人的话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虚心倾听,当别人提出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时,要虚心地接受,在倾听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观点。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听”并非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在语文教学中,“听”排在“说、读、写”之前,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它必须贯穿于说、读、写、思种种教学活动中,因此就需要我们挖掘、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唤起学生“倾听”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当然,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小学生更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训练。老师必须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要求学生既要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既表达了自己,又倾听了别人,实现思想的共享,智慧的的碰撞。这样,课堂上既会产生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智慧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日本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2、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