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和审美情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使古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瑰丽多彩的一朵奇葩。开展古诗教学能使学生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对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于自己的讲,学生读、抄、背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非是机械性的依葫芦画瓢,学得索然无味,缺乏创新活力。为此,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做法。
一、反复吟诵是理解古诗的前奏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质兼美的古诗,这些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朗读是正确理解的前奏,没有朗读阶段,就不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就不能正确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1、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
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如李白的《静夜思》,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2、加深理解的朗读
初读是感受,那是较为肤浅的理解,这一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人所占,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3、深化理解的朗读
在这一阶段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体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图和分析,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
二、妙趣横生是吸纳古诗的磁石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他们愿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因此古诗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处处洋溢趣味性,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活动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必需。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好导演,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配合古诗诵读活动的开展,举行“吟诵古诗,和古人交朋友”主题队会。以古诗以及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看古诗词,说出作者和朝代”、“配乐吟诵古诗”、“看图画吟诵古诗”、“看诗意说出诗名并吟诵古诗”、“吟诗接力赛”等多轮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愉悦的活动中获得思想的陶冶、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养成、个性的丰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适时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改原作、拼字词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1、让学生做小演员
表演活动不但能形象生动地将语言符号还原于生活,而且能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草》一文时,创设了学生背诗给家人听的情境,在表演过程中,一个“没有文化、耳朵又有点聋的奶奶(老师),不断的给学生设置情景障碍:“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哇?”、“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等富有情趣的意境,让学生去感悟、识记、品味语言,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表演活动之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做小画家
教师可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具诗作画,丰富想象,体会意境。如:学习《题秋江独钓图》一诗,教师要求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据诗想象,即兴作画,“画”解诗意,让垂钓者孤寂的情景再现出来,把讲解诗意的过程变成绘画、评议的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的指点下,根据自己的感受,用童稚的画笔描绘出诗的意境,可谓妙趣横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让学生做小歌手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诗首先应该是歌,然后才是诗。教师给古诗配一定的调子,编排相应的肢体语言,并带着孩子甚至家长一同吟唱,其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不求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