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都是独立于学科教学、独立于学生现实课堂。作为教师,要善于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整合,便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和全面体验。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本身就是一笔综合课程的资源。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要求,挖掘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体现了新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延续、补充,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整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结合特色活动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师生共同创生课程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整合校园景色,让综合实践活动尽显自然风光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镇溱潼西隅,毗邻风光绮丽、碧波荡漾的国家5A级风景区——溱湖湿地公园。学校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素有“花园之校”的美誉。校园内设计了假山、草坪、流水,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学校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与校园景色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范畴。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地方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了以“花卉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基地学习扦插、嫁接,在网上查阅花木资料,向老师、花农调查花草生产、经营,学习种植花卉的经验。孩子们利用课余的时间种花、养花、施肥、管理、记录,用心体验着成功或失败的苦乐酸甜,用笔描绘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活动中,孩子们采访了花木场公司,调查、参观了盆景制作的全过程,通过采访、上网查阅等多种途径获取了盘景的各方面资料,还学着工人师傅们的样子自己也动手尝试制作盆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熟悉了许多花木品种,了解了花卉种植的许多知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品质。
二、整合读书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充盈书香之气
学校围绕建设书香校园,以“三进”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在学校地方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每节语文课前安排5分钟点将,让学生吟诵诗文。每天中午为学生留30分钟的课余时间诵读经典。开展经典诵读竞赛,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选读经典。学校图书室每天坚持向学生开放十个小时,星期六、星期日开放8小时。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班队课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的宣传发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做好班级图书推荐工作。班级依据读书活动的要求,结合实际,为班级学生推荐一批好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动学生借阅、传阅、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发动学生捐书,并管理好图书角。学生读书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举行了读书征文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背古诗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会、书签制作、手抄报比赛等,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好书,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从中获得读书的快乐。
三、整合社团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焕发青春活力
学校成立了班级和校级社团,按照学生的兴趣,分别设立了绘画、二胡、琵琶、合唱、舞蹈、腰鼓、莲湘、号鼓、古筝、扬琴、京剧、书法、篮球、足球等项目,配备了舞蹈房、科技活动室、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等排练室、京剧沙龙室、机器人活动室等设施。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采取以自愿为原则、同年级重新编班的方法,利用周三活动日、课外活动、周末、寒暑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特色大课间”、“阳光星期六”、“快乐假日”等社团活动。
“溱湖版画”社团经常走进溱潼古镇的大街小巷,分别开展了“溱潼会船甲天下”“百名儿童画溱潼”“溱湖八景”“爱我家乡 版画溱潼”等主题活动。学校在溱湖风景区举行了“爱我家乡 版画溱湖”版画作品展,央视书画频道进行了全程报道。泰州市教坛新秀、泰州市美术名师工作室成员李如芳老师带领同学们现场展示了数百幅社团成员创作的作品,社团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当场作画,有的充当解说员,向游客介绍溱湖风情、版画内容、社团活动。社团成员创造的版画作品参加第四届东海•全国少儿版画双年展,学生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少儿版画双年展作品集》。台湾新北市人民政府举办的“艺术飨宴——第21届国际藏书票比赛中多名学生的藏书票在千余幅入选作品中脱颖而出,作品获奖并入选画册。
篮球是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学校开展了《打篮球与人的思维的发展》的校本专题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篮球运动有人体基本活动跑、跳、投和篮球基本技术和战术,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提高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发展灵敏、速度、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正常生长发育,利于提高群体意识,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整合德育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学生心田
学校将“院士故居”等溱潼景点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德育基地,带领学生走进李家宅院,领略李德仁和李德毅两兄弟的风采;让孩子走进新农村,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福祉。“雏鹰小队”进入社区,与外来务工子女结对,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孩子们面向泰州市展示了小公民听证会,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学校现已成为泰州市公民教育实践基地。溱潼实践资源丰富,拥有国家5A级风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溱潼会船节名扬海内外。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精研诗文,造诣极深,其力作《<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成为文坛书苑佳话……学校充分挖掘家乡资源,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名人、实地考察、查阅史料等方式,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并实施了一大批与家乡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如“溱湖壮锦,涛声悠扬”“溱砖汉瓦,艺术瑰宝”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开展“红色小导游”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征集优秀导游台词,进行“小导游”的选拔,请导游来到学生中示范,组建景区小导游分队等做法,让学生自觉融入家乡的人文风情之中,在实践中开发自己的潜能,内化文明习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考察溱潼民俗风情馆,参观溱潼景点,感受古镇人文环境。在中国长江暨江苏省第30届“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上,学生向全省中小学学生发出“爱鸟护鸟”的倡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争当“四好少年”的活动中,十多名名队员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四好少年”“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 “江苏省美德少年”。
五、整合社会热点,让综合实践活动形成课程序列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学校应该抓住这些社会事件,将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宝贵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研究主题,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改变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14年,姜堰博物馆新馆揭牌开放。学校组织三到六年级学生参观了姜堰博物馆,并把姜堰博物馆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老师们共同设计了《走进姜堰博物馆》的主题研究活动。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初步确定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序列、内容序列和活动方式序列,避免了活动内容的无序和重复。三年级的活动主题是《感知姜堰博物馆》,活动方式是参观,四年级的活动主题是《我为姜堰做贡献》,活动方式是社会实践,五年级活动主题是《印象姜堰》,活动方式是参观调查、查阅资料,六年级活动主题是《姜堰文物现状及保护方式调查》,活动方式是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验等。这样,随着年级的升高,研究内容在螺旋上升,活动方式也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逐步走向综合。
六、整合科普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彰显科技特色
学校把“雏鹰科学院”作为学生的科普实践基地,定期举行科普讲座等,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全校师生走进植物园、麋鹿苑,“畅游神秘的动、植物世界”;参与科普教育基地拓展,感受科技飞速发展,培养自信与拼搏向上的精神;走进庄稼地,向农民了解检测和防控虫害的知识与技能。此外,各学段还有自己的活动。低年级以校内基地活动为主,组织学生走进机器人工作室,参观中高年级学生机器人制作成果;走进信息教室,了解高年级学生课题网页制作内容;走进学校种植园,了解花草名称,为树木浇水,美化校园。中年级开展以走进科技博物馆为主的参观、体验活动。除了每学期学校组织的一次集体参观体验外,学校还借助家长资源,倡导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农业生态园。学校为家长提供农业生态园的相关资料,下发参观记录单,要求学生粘贴参观门票,并写一段参观感受或粘贴参观照片,开学后进行全校展示。高年级以探索、发现为主,在基地开展小专题研究,让学生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尽情地发挥、大胆地动手实践,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探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我给鸟儿一个家”爱鸟周活动,参观溱湖湿地公园、溱湖科普馆、茶花植物园、溱湖生态园等,每学期举行“学校科技节”,邀请“科普大篷车”走进校园,在学生中进行科技小发明比赛。每年评选一次“科学小院士”,推荐“未来科学家”。目前学校已有两项获国家级专利,有一人被命名为“未来科学家”,并参加江苏教育电视台颁奖。近百人在各级科技比赛中获奖,学校也成为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具有自身特色,才能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每所学校所处环境及自身条件都不相同,在校本课程资源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我们通过整合学校特色课程资源,有效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生活世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魅力四射。
参考文献:
[1]姜平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2]杨静华 整合学校特色活动资源,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