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流行于企业文化的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巴赞发明的一种先进的思维工具,它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人的思维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而人的大脑思维也呈现出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像,“思维导图”正是这种大脑思维的真实体现。一张“思维导图”就能使思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不会遗忘思维的每个环节。笔者尝试把这样的学习引擎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效果较为明显,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
①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②用一幅图画表达你的主题思想或写上关键词。③在绘制过程中使用颜色。④将中心图画或关键词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⑤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⑥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⑦自始至终使用图形。当然,随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绘制思维导图不一定使用颜色和图像。
二、“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
1、“思维导图”与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习作时偏题走题,对于文章的中心把握不住,不会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特别是在考试作文中,文题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作文要学生学会搜集素材,然后有条理地围绕一个中心来表达。有了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任由自己的思维发散,迅速在脑海中搜索并直接用关键词的形式列出相关的素材,不必再去费神思量如何归纳成一句句话,显得直观快捷,也不至于让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条线上。例如“水果”这个命题,如果用常规思维,学生很可能只会想到自己爱吃的一种水果,然后就开始一句一句地列提纲,而采用思维导图,学生就有可能从“水果”这个词随着自己的思维信马由缰,发散出去,只要用一个个关键词就可以了。下面就是一张学生画的思维导图:
学生搜集素材的过程就像走进了水果超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让孩子们思维活跃,思路特别开阔,想到了苹果、橘子、梨子等常见水果,也想到了荔枝、槟榔等非本地产水果;不仅想到了中国的特产水果,还想到了许多其他国家的水果,红提、红蛇果等洋果也进入了学生的视线之中。整个过程快捷方便,自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就很直观地看到全局,挑选出自己最合适的素材,做上记号。在此基础上列出框架,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使搜集到的素材有层次、有条理、有重点。正因为有了直观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很快理清了思路,确定了要写的内容及表述的层次,既不偏题,又有话可说。思维导图的引入,帮助学生激发了想象和联想,对作文思路进行了梳理并使它逐渐清晰。
2、“思维导图”与板书设计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课堂教学而言,板书设计有弱化的倾向,教师大多把目光聚焦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忽略了课堂结构的完整及教师板书的示范作用。其实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炼”艺术。这种“浓缩”,应该是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式和点睛之笔,把最重要的信息传输给学生。用思维导图来设计板书,能加强刺激的程度,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对讲课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理解得深刻,复述得有条理,知识点往往记得更牢、更准确。笔者执教苏教版六年级课文《印度洋上生死夜》时曾在不同班级作过实验,只用讲述的方法,抓住生死两条主线,要学生回答“皮埃尔度过了一个怎样的生死之夜”的问题,全班50人不到10%能准确地表述;运用思维导图,在讲解中板书关键词,并适时粘贴上船只、飞机、大海变化的图片(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同样的问题,全班60%的学生能正确地表述;三天后来一次“突然袭击”,全班有40%的学生仍然能正确地表述。
3、“思维导图”与课堂笔记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要求高年级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流程作一些笔记,因此便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顾此失彼,记录了笔记,教师讲的内容却不知所云,学生只想记好笔记,思路还被教师牵制住,整个学习的过程没有思考和创意。另一种情况是笔记记得马虎,对课后理解和巩固知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能否两全其美,既记好笔记又听好课呢?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可以实现。思维导图不仅可以腾出时间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由于采用图和线的网状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组织信息,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要求学生听课时在课文的空白处相机做好书头笔记,不必每课都记,也不必记录课堂流程,只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节省了学生课堂时间,又避免了孩子们常丢笔记本的尴尬,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是两位学生的书头笔记:
4、“思维导图”与讲读课文
教学中,通过精心的组织、严密的语言,可以把一篇篇文章演绎得淋漓尽致,但也经常遇到一些让人力不从心的课文或片断,这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解决这一难题。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所遇到的能很好运用思维导图的课文片断。苏教版课文《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该文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奇异、物产的丰富,组织学生把握文本中各部分特点并反复品位语言,学生仍感到索然无味,因为教学方法和过去毫无二致,学习情绪不高。在同轨班级让学生自主阅读谈收获,运用“思维导图”以演助读,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不仅有增强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的作用,而且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效果,从而使教学闪现出迷人的光彩,增添意想不到的教学魅力。本课的思维导图如下:
5、“思维导图”与自主学习
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实施新课标以来,不难发现,课堂上学生感悟的内容多了,“自主学习”的次数和时间渐渐增多,但“自主学习”收效甚微。在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更为高效。如我校很早就开始了语文自主阅读,学生一周有好几个课时在专用的电子阅览室里度过,面对满室的书籍,进行恰当的挑选和阅读对自主阅读的成效会有很大的影响。笔者组织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前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勾画一下阅读的计划和目的等,会使阅读更高效。下面是一位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导图: 在阅读后对所阅读的内容再次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使思维更为活跃、灵活,许多好的创意可能就油然而生。思维导图作为人的思维的体现方式,参与了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习高效、充满创造力。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思维导图这一美丽、实用的思维工具,让人直面感受到它的“价值不菲”,概括起来说,至少有以下四点:
1、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的加以深化,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2、建立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会让师生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和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
3、教学过程采取互动式,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在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天赋。
4、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的作品,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其所教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可以做到关注整体,关怀个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发展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
四、“思维导图”应用的冷思考
思维导图作为新兴的思维工具,受到人们的推崇、欣赏无可厚非,但它并非一把“万能钥匙”,它有自身的操作规则和应用领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该保持冷静的思考。
1、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为教学勾勒出框架,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可以表达和展示知识,可以促进师生交流等等,但有些时候在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时,并不需要思维导图的参与,所以在进行思维导图的课堂应用时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内容。
2、不能让思维导图本身冲淡了学习主题。思维导图毕竟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绘制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不能舍本求末,要保证学生余有大量时间。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学习语文中可以大有作为,它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实践表明,简便直观的思维导图的确是学习语文的好引擎,它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对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工具》 托尼·巴赞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