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数的分与合、11-20数的组成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在本单元甚至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9加几的“凑十”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苹果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完成活动单第1题

10+1=       10+3=       10+5=        10+7=

9+1+7=      9+1+6=      9+1+8=       9+1+4=

比较:这些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揭题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对比,沟通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为探究9加几的算法埋下伏笔。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情境图)谈话:猴妈妈让小猴给大家带来一些苹果,不过小猴却犯糊涂了,他不知道妈妈带来了多少苹果,你们能帮帮他吗?

2.仔细观察,苹果是怎样摆放的?小组里交流。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用三句话再说一说?

3.根据图意,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填写活动单第(2)小题,教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算?

4.“9+4”你准备怎样计算?说给同桌听一听。

5.汇报、展示算法:

a.数一数

b.9+1=10,10+3=13  追问:这里把4分成了几和几?为什么这样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c.4+6=10,10+3=13 追问:这里把9分成了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d.10+4=14,14-1=13 追问:为什么要把9看成10计算?再减1又是什么意思?

6.拿出学具,小组里摆一摆、说一说怎样得到是13个?完成活动单第(4)小题。

7.小结:刚才小朋友通过摆一摆,想到了先把9凑成10,这样算起来就很方便。像这样先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我们称为“凑十法”。“9+4”怎样计算?谁能小结一下?师板书。

8.介绍单位名称,追问:算式里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情境图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角色的转换,让孩子转化为学习的小主人,主动到图里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算法的探索及“凑十法”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孩子们早有自己的一套计算方法,而老师要做的就是退居幕后,想方设法引导孩子通过各种方法清晰地表达、呈现出自己的想法,再通过生的疑惑、师的追问,沟通几种方法的联系,从而明确“凑十”的算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单A类第1题。

提问:这两幅图分别要计算的是几加几?

交流:圈出10个后旁边还有几个?你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练习单A类第2题。

同桌先说一说,再填一填。

交流:每道题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比较:这四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了什么方法?

3.口算大比拼

9+2=        9+5=         9+8=

9+3=        9+6=         9+9=

9+4=        9+7=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个位上少的那个1到哪儿去了?小组里讨论。

3.游戏:蚂蚁推格子

同桌两人轮流,一人出题,另一人快速口算出得数。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本节课探索的是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此时孩子们易把算式和算理混淆,这里通过练习单第1题的训练,让孩子进一步理解:圈出10个即是“凑十法”的一种直观的呈现,“凑”是为了方便“算”,不能因为“凑”而忘了要“算”什么。在区分了算式和算理之后,通过说一说、填一填、比一比,再次明确了9加几的基本算法。最后呈现的“口算大比拼”实则整理的9加几,有序的排列,更容易让孩子发现其中的规律,抽象出算理的本质属性,为孩子口算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四、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计算9加几?

2.完成作业单B类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