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教师的挑战》一书中所呈现出的课堂改革的成功案例让我为之惊奇,那这本《教师花传书》中所阐述的“妙花”的境界则让我为之动容。教育内部正在进行转型,学校与课堂中的“教学”系统也开始向“学习”系统转换,这是一种从“量”的时代向“质”的时代的转换。在转型期,我们既要继承传统,也要认真地进行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下面我将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构建课堂愿景,期待“妙花”绽放---对教学可能性的憧憬
    传统的教学场景这里不必过多赘述,我们以前过于追求“好的教学”和“精彩的课堂”,以致在喧嚣声中迷失了方向。直到我在书中看到了日本领航学校们为教学改革克服重重困难而成功转型的事例后,我才猛然醒悟:原来教学具有多种可能性,原来课堂可以这样静悄悄地进行······
上课之前,空气中弥漫着柔和而安静的气息,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做好了准备。大家对即将要探索的新知或上节课未讨论完的话题充满了热情。每一双眼睛都急迫地盯着老师,期待一场共同的未知之旅。当老师以言简意赅的话语开始后,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任务中。在与教材的几番对话中,教室中偶有窃窃私语声,学生们表情复杂,个个欲言又止。老师会意了孩子们的反应,让学生在小组里开始讨论,于是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和别人分享。交流时,老师侧耳倾听,接受每位孩子的发言,并建立起发言者与倾听者的关系。整个课堂,老师没有多余的话语或动作,更多的像是一位主持人,带领学生向纵深处发展。
上述是领航学校成功改革的现状,也是我们目前正在追求的美好愿景。教学改革于学校、于老师、于学生绝非易事,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目前,我任教的一年级两个班,一个班60人的班额,显然无法实现书中所述“u”字型座位排列。且在考虑小组分组性质时,兼顾班级座位的固定性,只能实行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并存的形式。在尝试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后,个人感觉自己适时串联、反刍的能力有待加强。另外,少数中下生仍无法自始自终地去倾听,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课堂学习之外,这可能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接下来如何让这些孩子一起参与进来,实现有效的协作学习,是需要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认真创造实践,促进同僚性构建---与同伴共同学习成长
    教学改革仅凭几人之力,困难重重且难以推进,如果整个学校开始重视且每位教师从思想上都接受并有所“作为”,那么学校这块沃土将会促进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专家型教师的长成也会进一步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
    就我个人而言,笃定是成不了专家型教师,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能让孩子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自我的挑战,那我的工作岂不是变得很有意义?如果全校的老师都能在“静悄悄的课堂革命”中进行自己的实践与反思,那我们就不再孤单、茫然、无力,因为每位老师都会亲身经历若干节课堂教学,这些珍贵且真实的案例将会为老师们作为同僚的协作学习提供可能。
三、关注细小事实,从中“发现”与“惊喜”---对教学实践的内省 
在推进“学习共同体”课程改革活动中,我们作为观察者相继观摩了一些课例。这里需要多加强调的是,不同于以往的评价方式,现在我们必须以一位课堂观察员的身份参与课堂,这里可以选取一位被观察者,以便我们记录他的言行举止、身心状态、学习历程等。这种评价方式的改变建立在尊重每位老师的基础上,在老师们之间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良好关系。当每位老师都深入课堂内部去倾听、关注课堂中的每个细小事实,你会发现老师轻柔纤巧的回应、孩子们不经意的串联、协作学习的自然发生······都能让你从中“发现”与“惊喜”,你仿佛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一趟奇妙的未知之旅。因此,在观摩同伴们的课堂教学时,作为观察者,既是学习的开始,也是自我反思的开始。
教师工作之“妙花”,挑战中;欲寻课堂“妙花”绽放之技,当学习、当实践、当反思······如此反复,终有一日,“妙花”绚烂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