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遇见此书之前,我总以为“学共”不过是一时兴起之风,毕竟在这之前的诸如“翻转课堂”的研究,终归是始于喧哗,没于黯淡。通读此书,忽然觉得自己曾经自以为是的想法不过是个人的妄自尊大而已。走近“学共”,方知自己才疏学浅、墨守成规,竟不知当今教育之动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亟待更新。
一、“学共”背景
“学共”之风已蔓延至全球,用佐藤学教授的话说:“还有哪些国家、哪些地区、哪些学校、哪些教师仍在抱着老一套的方法‘一言堂',这个地球上恐怕也没有几个的呢……”(这不是佐藤学教授的原话,但大体是这个意思。)这句话一直回荡在我耳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更准确地说,我当时是被这句话给震住了,顿觉面红耳赤,似乎潜意识里已经对号入座了。佐藤学教授用23年的时间亲临过一万多间教室,已经从日本本土走向了亚洲,走向了全球。他和所有进行“学共”的同僚们一起,致力于研究日常实践中的“小事”,构建教室中和教室外互相学习的关系,挑战高质量的教学。近年来,佐藤学教授频繁造访中国各个地区的学校,惊叹之余也看到了我们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这是一位教授突破国家界限,立足教育一线,眺望未来教育方向的姿态,也是我们每个教育人理应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努力追求卓越的理由。
二、与“学共”对话
本书讲述了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 ——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那么“学共”理念如何践行,较以往课堂又有何区别?我将结合个人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讲授型的课堂有利有弊。“利”在教师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完全把控课堂,“弊”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不到体现,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发展的空间受限。不过近年来,教育界也渐渐意识到教学形态的病态化,于是逐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可供研究的课堂模式。于是,一线教师不断地上课、磨课、展示、研讨,并通过优质课、评优课等各种平台努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诚然,大家都在寻求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外在表现,生成精彩、场面热闹,但是未必能覆盖全面,后进生的发展也无从考量。而“学共”,意在尊重每个儿童个体,倾听儿童的同时,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倾听并以对话的形式形成自然串联,最终编织出知识网络,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最优。
2.润泽的学习环境
这里所指的学习环境既有狭义层面也有广义层面。狭义的学习环境是指教室内的桌椅摆放等。“学共”课堂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的,通常4人一组,桌椅的摆放以能自然倾听、方便讨论为主。有些同僚为了追求更加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会铺上颜色柔和的地毯、桌布等,儿童可围坐在地毯上或桌子旁。这里所要说的广义的学习环境则是指通过互相倾听,与对象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形成的一种融洽、润泽的氛围。你或许可以感受到氛围里的每一个微妙的眼光、每一缕自然的呼吸,每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都充满着挑战的意味,此时无声胜有声。
3.学习方式的转变
(1)倾听
“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这一点我们往往很难做到。在平日的课堂中,我们可能会摆出一副倾听的架势,请一些中下生来回答,但是只要他们的回答不尽人意,我们又会立刻请优等生来应对,这样一来,被置之一边的挫败感会留下更糟糕的“后遗症”。因此,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教师自身得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串联者。教师要通过倾听把学生们的发言(尤其是“不好”的发言)串联起来,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发言是有用的,并且别人能在自己发言的基础上作补充,使得自己的发言又得以进一步的延伸。这种被关注、被利用的快感无形中也让学生成为了好的倾听者,在儿童之中建立了最为能动的关系。
(2)合作交流
儿童的学习不单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儿童之间相互交流而展开的。在建立了共同学习关系的教室中,儿童的学习总是能够超越教师的计划和认识而深入展开,有时教师都会自叹不如。反思我们课堂中的合作交流,似蜻蜓点水式地肤浅,教师更多的是等待小组中的一致声音,而每个小组中几乎是能者多劳,能力较弱者总是在默默等待而没有真正参与。有效的合作交流,是从互相倾听的关系发展为交响的关系,通过每个个体的互动形成意义链和关系链。
4.教师的应对
倾听是应对的姿态。教师应游走于教室的每个角落,俯身侧耳倾听每个儿童的回答。对需要帮助的儿童,可以站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对习惯性发言的儿童,可以适当地拉开些距离。适当的距离和位置,儿童才能将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全面接纳并予以细致地回应是应对的策略。我们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操控欲过强,课堂上过于热心、絮絮叨叨还总不放心。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低声细语或不和谐的声音,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果断打断。其实,我们正需要认真细致地回应每位儿童课堂上的发言,把这些分散的语言一个一个联结起来,以此带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会支撑着每位儿童的学习和交流。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学共”正在路上,此行有困惑也有收获。我们一路学习,一路前行,正如书中所言:“越学越谦卑,越学越深沉,越学越知性,越学越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