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自己尽力,带着勇敢上路,前面是风雨、也是彩虹。很平凡的话,没有太多哲理,却让我感受颇深。6年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科学兼职老师,我的科学课堂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从此之后我便与科学这门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后的几年,呈蒙学校领导的信任与重视,我先后参加了多次区级、市级小学科学基本功或优质课比赛,皆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2012年12月在姜堰市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中获一等奖;2014年10月,在姜堰城区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所上的《登月之旅》获一等奖;2015年编写的小学科学环境教育课程整合内容获姜堰市特等奖 ;2016年10月在姜堰区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上的《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获二等奖;2016年12月我作为姜堰区的小学科学教师代表,参加泰州市小学科学实验技能大赛,在比赛的前几周,我将小学科学三、四、五、六年级的科学教科书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细细学习了几遍,并且将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的科学实验都做了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泰州市小学科学实验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2017年5月在泰州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中我上的《摆》获一等奖。 同年10月我作为泰州市小学科学教师代表参加江苏省组织的小学科学优质课比赛。 根据参赛要求, 参赛老师的课堂要求体现STEM的教学理念。在此之前,我们对于如何将数学、工程和技术融入科学课堂,还没有完整的思路和有效的教学手段。为了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教育理念,通过反复斟酌,我选了《做弹球》这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中制作弹球的方法是将硼砂溶液加入含聚乙烯醇的透明胶水中(注:聚乙烯醇(PVA)和硼砂可以安全触摸,但不可食用),稍作搅拌,可以快速获得一种弹性物质,该弹性物质经过塑形,便可以得到弹球。这篇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对STEM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备好课之后,通过几节课的试上,我发现学生最后都能按照确定变量—原料用量—制球步骤—塑形方法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硼砂溶液和含聚乙烯醇的胶水混合可以得到一种具有黏性的弹性物质。在测量弹球反弹高度时,原先我让孩子们小组内成员一人拿尺,一人确定好高度,从同一高度往下丢下同配比的弹球,测量其反弹高度,但发现弹球乱蹦,每次反弹后学生必须下位去找弹球,有时大家的球都弄混了,即使找到,也有时蹦裂了,无法再使用,课堂变得很乱,实验效果也很差。随后我便改成用透明塑料做成80厘米高的测量装置,这样弹球落在测量装置中,就不用再四处寻找了,解决了之前存在的问题。但是在之后的试上过程中,我又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胶水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硼砂溶液,弹球高度提高了。甚至有时硼砂溶液多了,测出的反弹高度却低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后我也做了无数个弹球,做了无数次实验,基本整天泡在实验室中,但发现效果都不明显,发现除了配比相差很大外,其他弹球反弹高度都差不多。有时甚至硼砂溶液多,反弹高度却较低。
    眼看离比赛没几天了,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变得焦急、无助,甚至于绝望,想彻底放弃,但心又不甘。比赛前的第二天,在实验室泡了一天的我依然无果,很晚才回到家中,因为焦急,在家里不停地步踱步,甚至抓住老公不放,将情况说给他听,让他帮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一晚,我们两人一起查资料,发现网上说洗发液、洗衣液可以代替硼砂水,便进行实验,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半夜12点多钟,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气得我将做好的几个弹球,用力往地上一扔,这下奇迹发生了,弹球的反弹高度出现了明显区别,忽然一下明白过来了:原来我们在实验时弹球丢下的高度不够,造成了所有弹球的反弹高度都差不多。找到了原因,便连夜赶做实验,用不同的配比做出了很多不同的弹球。放到一米以上的高度往下丢,球反弹的高度终于有了明显的区别。这问题解决了,兴奋得我下半夜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来到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对测量弹球反弹高度的装置进行改造:在测量装置的旁边加了一根一米五长的木条,让学生从木条的顶端往下丢弹球,这下实验终于成功了。我也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荣获江苏省小学科学教师优质课竞赛二等奖。
    回顾这几年来,一张张改了又改,划了又划的备课纸,藏着我不懈的努力。有时为了一个细节而展转反侧,有时为了把一句话说得更自然,站在镜子前好半天不舍离去,这一幕幕构成了我的科学成长历程。一路荆棘,一路收获,历经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面向远方,身在行,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