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的文章。语言文字美,思乡的情感美,创作的意境也很美。我无数遍朗读、背诵,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我都仔细推敲过。设计自认为较好的教案,在组内上用传统的模式试上,执教得异乎寻常的顺利。孩子们的发言精彩到位,朗诵声情并茂,仿写说话都是那样令人惊叹,课堂图文并茂,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组的老师也啧啧赞扬,认为这是一节充满诗情画意,听说读写训练到位的课。语文课这样上应该很好了。

 可是我们学习了《老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重新有了思考。如果运用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来评判:一节好课这么顺利意味着什么?是缺少某种深刻还是只是一部分孩子的精彩?每一个孩子都在真正学习吗?我提出的问题他们能自信地解答,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会还是思考后的回答?那些没有发言的同学,他们思考了吗?这节课的学习障碍是什么?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课堂学习孩子达到了吗?

 如此几番思考后,我决定用学习共同体理念上,力争让所有的孩子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实现合作学习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我彻底颠覆了原来的,看似华美,丝丝入扣,层层深入的教案。

首先思考预习单的设计。

预习单主要帮助学生疏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些学生通过查工具书,都可以自己解决。除此之外我还应该做什么?怎样设计问题引导?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巩固已知的,实现学生、课本和生活体验的相互关联?精心准备的ppt,仅仅让学生欣赏感受到美吗?想到这里我在预习单上增加了一道题目:你知道中华民族还有不少传统节日和每个节日的习俗吗?      

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要设计好学习单。不禁回想起郭建珍老师运用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执教《螳螂捕》一文,被她设计问题的本领,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实现串联的能力深深折服。如何设计问题是关键所在,好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利拓展思考的空间;反之,问题问的不好,打不开思路,让学生无话可说,不知所以然。和同事交流研讨之后,确定了学习单最主要的开放问题:抓住关键语句,体悟“诗中事,诗中情”。

最主要的问题确定之后,课堂目标和思路也就变得更明朗起来。

课堂开始,我让学生读题目,质疑激趣,这样孩子们就把课前预习的、已有知识,学以致用,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儿童紧张、不安全的心理,有助于营造安全、温馨的课堂气氛。接着我们便进入主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分别与哪一行诗相对应?然后小组讨论从哪里感受了解诗中事,感悟诗中情,孩子们认真讨论,相互倾听,不重复,不打断,及时补充,抓住一个“独”,两个“异”,一个“倍”来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内心。同学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脑海里是什么画面?个个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说得有理有据,

紧接着,我又抛了一个问题:“课文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写长安人们高兴得过重阳节的景象呢?”孩子们一下安静下来,学习逐步由浅入深,进行深度学习,一番讨论后,大家体会到:别人高兴的时候,王维孤独,就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别人团圆和亲人在一起,王维却孤身一人,更加想念的亲人。自然也就明白了一种绝妙的写作方法——对比,也更加理解王维内心的孤独和他的思念之情。

文中文章省略号里包含了很多没有文字的语言,它可能省略了哪些内容呢?我引导孩子用想象表达情 孩子们的发言让我感觉真了不起,他们已经完全走进了王维的内心了 

我想运用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执教的课堂,关注了每一位孩子,孩子更多了一份自信,让学习真正在发生。但这样的课,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心中装着每一个孩子,深入地解读文本。课前,教师必须把书读厚、再读薄,凌驾文本之上,站得更高,才能将引导孩子走得更远;课上,老师必须俯下身子,走近学生,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才能聆听到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

    学习共同体让每一个孩子都进行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