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讨论这部小说的时候,会从这个角色的原型“高更”出发,来讨论“天才”和“庸才”之间的区别,但是这是这里预设的前提是男主角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就算在生前还不被人理解,在他去世之后,一定会大红大紫。

可是我想这并不是作者要说的本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沾沾自喜。这其实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它告诉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对自己的生活,一直都还是有选择权的。

如果我们把故事的男主角带入到现实中,我们也许可以跳出那些顾影自怜的哀叹和所谓的对高尚精神生活的向往。一个一线城市的高薪金领,在四十多岁的不惑之年,放弃赡养自己的家庭,把自己放逐到南方的一个不知名小岛上,过着食不果腹的流浪汉生活,只是因为他上了一年的绘画培训班,觉得自己余生要奉献给绘画。在正常人的眼中,他已经疯了。

虽然故事的原型高更,在书十年之后,获得了大众的赞赏,并成为了一个传奇性的标杆,但是这些和他之前做出的选择,是没有关系的。高更并不是为了成名,而放弃自己的家庭,他只是想找一个地方画画。

实际上,他自己并不是抱着“我要流芳百世”这样的想法,去这么做的,只不过他做出了一个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的人生,能做出的选择实在是太少了,我们一直都处在一种被人强迫的状态下,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是在被人操纵的提线木偶。会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是不负责任的。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义务,甩给了他者。

之前央视新闻做过一个采访,在街上随机的问路人:“你幸福吗?”。这个设问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人生的意义局限在“你幸福吗?”这个问句里面,人生的意义不应该是一个选择题,只有寥寥几个选项,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一道论述题,它事先并没有预设的标准答案,甚至连大致方向都没有。所有人都要自己为自己选择人生意义,并为之负责。而选择之间,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不过是立场不同。

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斯特里克兰并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收获什么,他只是做出了选择。这里有遍地的六便士,但是人群中只有他抬头,看见了月亮。看见月亮并没有什么优越的,只不过对于他来说,他选择去追逐遥不可及的月亮,而不是俯身去捡拾六便士。

所以重要的并不是“满地的六便士”所代表的物质生活需求和“月亮”所代表的精神生活理想之间的矛盾有多么的难以调和。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在这两者之间,你永远都有选择权。而这个选择,不是出于他人的意愿,而是出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