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8月23,处暑。处暑,处,止也,像是一年中的休止符,像是夏秋之间的转角处。笑看夏日落幕,待及秋天开始。这几日的暑期培训,是一个暑假的休止,也是一个忙碌新学期的到来。
整整一天的培训,我们倾听了吴迪老师的《端午粽》,郝彤蓉《做好“实”字功,践行“真”语文》,听陈志明主任校长关于“二年级教解读”、“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体系构建编排新及育人价值”的讲座,沉寂在假期里那根懒散的弦,被轻轻拨动。
要学好语文,必须践行大阅读。
当我们阅读,除了有新知生成、视野拓展的喜悦,也有对那些一直在暗中提醒我们不轻浮、不偏执、不狂妄的人类智慧的感恩,还有对曾经的人、事、物的迷恋和怀想。
回望二十多年的教育路,我的阅读史,好像找到了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很大程度上,真的影响了我的精神发育史。这几年的阅读,大概有以下几个“毛病”。毛病自己挑出来,但愿自己也有能力修补。
1.读得碎而无章
因为眼睛高度近视的缘故,我一直不太喜欢电子阅读,读纸质书籍比较多,但依然没有逃脱碎片化阅读的藩篱(当然,我并非反对碎片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人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碎片化学习,可随时随地学习,可灵活自如地学习)。我读微信里推送的文章,……好像读了很多的文字,在阅读的那一刻,内心也是思索连篇。但手机关上,留下来的,就什么也没有了。我只是“读了”,却没有“读到”。
对于一个真正想阅读的人来说,“碎片式”阅读恰似一个“饵”,目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引诱”的目的。比如在读了某篇文章后对某个观点产生兴趣,这必然会促使读者在线下去搜集相关的内容,从而实现阅读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结合。这里,就需要将碎片化阅读进行一个有序有章的整理。就像人到中年,朋友圈越来越清减,碎片阅读也应是如此。教育类的、生活类的、新闻类的……有一个简单的规划,或许这种方式的阅读一样能收获颇丰。
2.读得杂而无线
书桌上,杂乱地摆放着一堆书。小说、诗词、童书、专业理论,甚至还有灵修方面的书。一心想着“速成”,一口吞下大饼,以此来装成“腹有诗书”的样子。看似读过很多书,如同上述碎片化阅读那样,依旧是“读过”罢了,没“得到”多少。沈校长说读书人不能做“趣味崇拜者”,我就是那个被兴趣支配的读者。喜爱东坡、蒋勋、叶嘉莹,就买来一堆他们的书,但很容易因为兴趣变得狭隘。
曾经,我期待着有大师能给为列出一个书单,想借助他们的阅读史来丰厚自己的阅读体验。现在想来,大师们自有大师的阅读轨迹,不可复制,也不该复制。那我是不是该给自己列个书单——心理学类第一本读什么?哲学类读哪几本?专业类的近期读什么?
3.读得浅而无思
我们对写书的人会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总会用仰视的角度去看他们。读书的时候,我们想努力搞明白作者的思想是什么,我能不能把全书的内容都记下来。但是,就算能把一本书都背下来,又能怎么样呢?
反观自己的阅读,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学习的状态,没有进入研究的状态。我像逛淘宝似的逛了很多书,但就是没法成为一个理想的读者。我自知,学习不是为了学到已经有的知识,而是为了探索知识的空白领域。为研究而学,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但研究方向是什么、好奇心不足、冷板凳坐不住……这些都是把计划变成泡沫,变成懒散的各种理由。
“毛病”自己挑出来,但愿自己也有能力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