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理解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但理解词语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托,词语才有肥沃的土壤,理解词义才会水到渠成。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当中,运用语境式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本人简要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境式教学的策略的一点探究。
一、顾名思义法
顾名思义法就是把看到的词语拆开并通过解释组成一个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例如:“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怎样理解这段话中的“顾名思义”呢?先把词语拆开,单个了解每个字的意思: “顾”就是看的意思,“名”指名字、名称,“思”的意思是思考、想,“义”可解释为意义、意思。连起来想一想,“顾名思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称就能想到它的意思。 又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如何理解“不可思议”呢?“不可”就是不能的意思。“思”就是想的意思。“议”就是议论,评说的意思。综合起来,词语的意思就是“不可想象,不可理解”意思。
从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理解这些词语,就是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联系句子综合起来就能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
二、寻找近义词。
优秀的作者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而富有文采,某个意思往往不用常见的词语来表达,而选用一个比较书面化的词语。解释这类词语,我们可以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例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有这样一句话:“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其中的“低廉”怎样理解呢?我们就可以找它的近义词“便宜”来解释。近义词怎么找?第一,要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第二,可以用你头脑中的近义词替代那个词语试着读读那句话,如果句子意思不变,你就可以确定那个近义词可以解释这个词语。
又如:《理想的风筝》中:“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 年了。倘若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的近义词是“如果,假如。”“依仗”的近义词是“依仗、依赖”。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如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近义词来代替,这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 抓住关键字。
有时,因为词语中的某个字我们不理解,因此就没法准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如: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为了劝说吴王,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理解“侍奉”, 我们可以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就是“侍候、服侍”。理解“毫不介意”时,这个词只要弄懂了“毫”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明白了。如“狐假虎威”这个词语,如果不准确理解“假”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能准确解释。那么,“假”这个关键字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呢?我们最好能请教一下字典这个老师。字典中关于“假”的意思有好多个: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反;借用,利用;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一个义项呢?想想那个寓言故事,我们就会觉得应该理解为“借用、利用”。“假”字理解了,再用顾名思义的方法,狐假虎威的意思就理解了。
四、联系上下文。
我们经常和学生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前后语句。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前后语句间,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如《学与问》一文中“能者为师”可以用文中的语句来解释: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众所周知,语言是很复杂的。阅读时要在词语所可能代表的各种意义中找出它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才能正确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结合(或者说理解)上下文,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单靠查字典是不行的。如:《钱学森》一文中:“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怎样理解“心迹”这个词呢?“心迹”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内心的真实想法”。那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读文知道:“心迹”在文中就是指“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再如:《孔子游春》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真君子”的意思就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因为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给予解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运用联想
于漪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文化背景”。阅读教学要运用想象才能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尤其是词语的理解更离不开联想语境。否则,只会理解的浅尝辄止,停留于肤浅与表层,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依托文本,链接相关背景资料,引领学生深入推敲品味词语,从词语表层走向词语深层,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还词语以深刻。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理解 “酷刑”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字面说说什么是酷刑?学生说是非常残酷的刑罚。我接着问:“什么样的刑罚称得上酷刑?想象一下,司马迁会受到什么样的酷刑?”学生结合自己课外书中读到的和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是用烧红的铁块在身上烙印,有的说是鞭刑,有的说是断手或断脚,甚至还有的说是五马分尸。此时我指出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又叫腐刑,是让男子失去生育能力的一种刑罚。这时有的学生在下面议论就是像太监一样,有的同学很不以为然感觉这样的酷刑比起刚才想象的要轻松许多。这时我适时插入社会文化背景,在汉朝太监是被人鄙视看不起,人们甚不愿意和这样的人走在一起,这样的刑罚不仅让肉体痛苦更是精神上的折磨,此时学生才真正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感受他生不如死的痛苦,更感受到他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艰难,深刻的体会了《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当然,这几种利用不同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互相融合,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悟出道理,真正掌握理解课文中词语的钥匙,时间长了,学生会慢慢积累经验,形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蕴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