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我校协同举办的区小学数学备课研讨活动中展示了一节课,上下来感觉:难受。现就对课堂的思考做以下反思:

1. 整节课花费了一小时之久,而且练习量只布置了一道简单的字母式子化简,与本节课的训练学生所需达到的目标相距甚远。这节课的拙,显现在以下几处:(1)课前交流预习情况,虽然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个粗浅的评价,由于中午才回学校,只有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去看一下孩子们的预习完成情况。准备不是很充分,课堂交流时就采用了随机交流的一个方式,其他组成员进行一个补充或完善。个人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觉得要对孩子的完成情况进行一个合理的分类,大致学生达到哪些方面心中要有数,课上交流方能做到有的放矢、侃侃而谈。(2)课中的拙,则表现在自己给了过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去思考,没有适时的收回来,而是出于能尽可能地让孩子深度思考,而不是一遇到阻碍就及时叫回,更多的是想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这里浪费了时间,那里还可以节约多久一说。这里我学会了一件东西,那就是我们教者要审时度势,收放自如,可能那些学困生你给他再多的时间,对他们而言也是无济于事。还有就是有难度的题目,未必就一定秉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样一个流程,也可以适当变通,边思考边交流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2. “简”,大道至简。我觉得我们的问题要精简,明确本节课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可。而我本节课我课前备课认为最最核心的就是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明确此题是有两个未知量以及能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会列出方程。而书上则是一步一步的为孩子搭建了台阶的,如给了不完整的线段图,以及未知数,让你表示出另外的未知量。我把所有这些脚手架全部拆除了,只是提了一个画出线段图以及能否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这样的一个要求。可能观课老师认为难度似乎很大,但个人觉得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能够完成的(当然我指的是学有余力的那部分孩子)。于是我在此处给了孩子足足有8-10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又花了将近10分钟的交流、引导时间。而此处也是诸多老师认为我应该及时收手,适时引导的一个点,个人观点:没有深刻地去思考,去经历,即便你把他拽回来了,他就真的能弄懂吗?我更多的是想让他明白自己深陷在何处,然后再经过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用孩子的语言去讲懂一个孩子,远胜过师者的语言。

3. “自”,太自我。本节课上下来也是感觉太自我为中心了,整节课基本上是师生之间的一个对话。原本预料的是尽可能让孩子与孩子之间对话,产生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可是孩子们可能是由于没见过这样的阵仗,怯场的原因,敢于在观课老师面前表现的人不多。没人站出来的情况下,我着急了,只能我用一定的语言来串联起这节课所期望的一个结果,也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缺失了生生之间的互动。还有个原因,就是自身也收到一定的影响,考虑的过多,比如担心孩子的设句啦、孩子的解答是否规范啦、以及检验的方法等等,我想给他们做个示范。于是当戚同学在讲解的过程中才灵机一动,想让他展示一个规范的书写格式,才请他上了黑板。投影展示台压根就没用的起来,这个也给我个人一个训诫:就是不要被过多东西牵绊,不要太拘泥于模式化,一板一眼。还是尽量让孩子去结合自己的解决过程去展示,多说比一家之谈要好很多。

4. “负”,败笔、效果不好。本节课有两处处理是欠考虑的,自以为灵机一动,好像很机智似的,其实反而是得不偿失。一处就在明确此处两个未知量,那么自然就会考虑设未知数,学生也谈到了先设一倍量。按照这样课堂效果或说目的就达到了呀,可是我下去游走的时候程同学就不是先画的一倍量,而是画了几倍量。我当时心里就想到一个:能不能设几倍量为x呢?结果这一问,孩子们陷入无限的困境中了,场面陷入一片沉寂。本想能有所拓展的一问,没料反而万劫不复。第二处则出现在检验环节,由于学习单上要求就是代入原题,所以孩子当场提出了代入原题与原方程不同的观点,一直纠结在这个上面久久不能放下。原因是自己的问题设置也不合理,后面有老师提出,这里问题能不能修缮一下:你准备怎样检验?这样孩子就没必要死盯着一种检验方法,还是那句话:不要太死板,数学是活的,孩子是活的,我们要懂得变通。

总之,本节课是失败的,个人在学共道路上还有太多磕磕绊绊需要我跨越。借以“拙简自负”(作茧自缚)四字警醒我自己,文后附上《教师花传书》中的一句话:“花是心”,而“种是技”。“花”是美的表现,“心”是摒弃私心杂念,日复一日练功修养所形成的“技”。

我技,仍待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