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台湾作家龙应台所编著的,被广发读者称为“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追随着安安的成长足迹阅读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安用三年时间互通36封书信的汇集,是一个妈妈想办法与儿子交流的一种方式。作为刚满18岁的安安,已经四年没有跟妈妈在同一个的国家、同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在一起,隔阂已经悄然形成。他们花三年的时间让彼此互相了解,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存在东西文化的差异;这一切的一切导致了母子间的冲突和隔阂,但是他们的相处的方式、沟通交流给我们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冲突、代沟不可能消除,但是如何接纳不一样的彼此,才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家长、老师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吗?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
在《对玫瑰花的反抗》篇中她写道:“人生,其实就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伴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
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有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没有摸过树、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她美术。因为,他们没有第一手接触过美。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在大自然中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那我们在教育中能给予孩子什么呢?童年的生活是多么重要!我们的孩子不该被满满的作业和学习压力所牵绊,他们需要学习的太多,是体验幸福的能力,是和自然作伴的能力,是体验情感的能力,而这些我们都不能剥夺。两代人成长起点的环境不一样,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本着互相尊重,有效沟通的方向发展,生活中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换位思考,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