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三:如何通过了解和倾听幼儿来建立有力的师幼互动关系?
1.深度观察与倾听:通过幼儿的表情、动作和游戏选择解读其需求。用开放式问题鼓励表达,如“在观察自然角植物时’,能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吗?”2.建立情感联结:标注幼儿的情绪体验,根据幼儿的性格调整互动方式,如对内向幼儿采用平行游戏逐步建立信任。3.将倾听转化为支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活动。与家长分享幼儿的“倾听记录”等。
我认为建立有力的师幼互动关系需要教师以尊重、共情和专业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方法真正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真正观察幼儿:搭建理解幼儿的认知桥梁,采用发展性观察记录法进行阶段性能力追踪,记录语言、社交、动作发展采用非介入式观察法,记录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同伴互动模式。
总结:在倾听的实践策略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度观察与倾听、建立情感联结、将倾听转化为支持、采用发展性观察记录法、采用非介入式观察法,还可以观察非语言信号:通过表情、动作判断幼儿需求,采用镜像对话:复述幼儿的话并追问细节给予相应的支持,倾听幼儿、耐心等待、积极回应:用简单的话语或表情回应幼儿,还可以通过接纳和确认幼儿的感受,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认同。
问题四:读完这本书,有力的师幼互动对你有什么感悟?在工作中你是怎么运用的?
我领悟到:教师的“看见”与支持=师幼互动。一个课程的生成与发展,教师在活动中有力的“看见”与支持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兴趣的发生、活动的开展、收获与反思以及幼儿的发展离不开“看见”当我们静下心来,“看见”儿童的当下,捕捉兴趣发生。“看见,推动探究与课程”的实践。
总结:我们要静下心来,“看见”儿童的当下,捕捉兴趣发生,加强师幼关系,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读完《有力的师幼互动》后,我将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看看能否取得更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实践后的一些反思:在实践中,我更加注重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每当有孩子提出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会耐心地听他们说完,然后给予适当的回应,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更加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同时,我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孩子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总结:当倾听真正成为一个有意识的教育行为,一方面有效融合在现有的各个环节中,让每个环节的倾听质量变得更高;另一方面,适当主动发起一些话题与孩子进行讨论,确保每个孩子声音都有机会被听见。
我在个别化关注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书中提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个性化的关注和支持。在实践中,我尝试更多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指导,个别化的关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
总结: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他们绝不只是站在某个局限的角度去看待这一件事物,他们能够站在一个更开放的视角去衡量这个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本质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整个活动中表达自我、创造自我,所以个别化的关注和指导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好地思考了教育的对象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实践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例如,我发现自己有时在课堂上过于主导,没有充分给予孩子们表达的机会。通过反思,我意识到这一点并进行了调整,逐渐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和表达。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我对《有力的师幼互动》这本书有了更深人的理解我认识到,有效的师幼互动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应用,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倾听、积极回应,才能建立起真正有力的师幼互动,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总结:如果老师想要和孩子形成共同体,就需要表现出谦和的态度,自我纠正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例如,当教师在对话中也会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但如果发现孩子们的观点更精彩,教师可以大方承认孩子们的观点更好,主动地纠正自己的观点。“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倾听、积极回应,才能建立起真正有力的师幼互动,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在大家的思维碰撞下,我们对今天所提出的4个问题,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有力的师幼互动,离不开教师讲话的艺术,就像书中案例教师对幼儿所讲“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了!”我一个成年人读到这句话都感受到了愉悦,“我”是被关注、受欢迎的、受尊重的。请慢下来到场,与一个幼儿建立联系,在互动中拓展幼儿的学习。
读书如登山,每一页都是一个新的高度。阅读不是仪式,不必执着于一天阅读非赛跑,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每一次的思维碰撞,都能激发无限的智慧。读书交流会是教师采撷之路的始发站,未来,我们将继续思考与实践,拓展幼儿的学习,看见幼儿的成长!感谢大家的陪伴与分享,期待下次读书会,我们再次相聚,继续攀登知识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