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辞海》中释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学校生态校本课程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结合地方资源优势,丰富学校办学特色,尊崇自然,回归本真,促进师生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同生存的和谐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并积极参与现代和谐社会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习主席也多次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校地处里下河平原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较为显著的湿地资源,对于生态课程的探索建设有着他校无可比拟的自然优势。因此,在整体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下,来进一步丰富我校生态文化建设内涵,彰显生态教育办学特色,能引领我校新时期教育教学个性化发展。
一、课时安排。校本生态课程将纳入学校地方课程管理体系,每周教学时间为一课时,为一至六年级必修课。同时,各学科教学要加强生态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联系,探索跨界学习,挖掘整合开发综合资源。
二、社团活动。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创建开展有趣有益的生态社团。以小河周边生态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农事种植劳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和辛劳;在养殖小动物中感受到生命周期教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深入加强环保意识、经济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了解家乡,逐步拓宽视野,从而实现快乐“教”“学”,走向自我探索与主动发展。在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推进活动策略、提升社团品质中使生态社团主题喜闻乐见,让社团活动精彩纷呈,让社团活动成果独树一帜。最终要通过生态社团活动建设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新奇、有趣、有益的幸福童年。
三、校内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以小河周边物质环境为基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区域内逐步认识家乡,了解自然,爱护自然,维护环境,理解生态,珍爱生命。根据校园已有生态环境实际,结合生态教育实施目标,逐步推进 “一河二林三园一区”场域基地改造建设。
1.一河,即校园内东西走向的S形小河。水是生命之源,积水成河。因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必要的建设、改造和维护,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河道内要进行进一步地清淤,平整,种植荷花、莲藕、浮萍、鱼虾等水生动植物,形成富有生活气息的里下河地区物质家园载体,从而构建生态化的综合育人基地。
2.二林,即芦苇林与小树林。芦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易生于湿地或浅水,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所形成的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也可为鸟类等提供栖息场所。综合考察初步拟于小河的西南侧种植成片芦苇林。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誉,它可以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杀灭细菌、削除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鉴于校园实施的可能情况,拟于小河东南侧,体育室及幼儿园食堂后方河坡成片种植小树林,为鸟类等小动物营造生活天堂。另在桥的两侧小范围布置竹林等,既美化校园环境,也构建多物种生态体系。
3.三园,即农事种植园、小动物饲养园和无土栽培园。农事种植园拟建于食堂东侧,主要以“快乐小农场”为主题,让师生共同参与农事实践活动,在种植劳动过程中体验辛劳,感悟快乐,认识常见蔬菜,了解基本技能等,并延伸拓展到校园内外,乡村原野,从校内树木花草挂牌到我家我村我镇特色农业发展,帮助学生从认识小河边起步,走向更远方。小动物饲养园拟建于食堂南侧河坡处,适当向东延伸,主要以少量鸡、鸭、鹅、龟、兔、猪和羊等。通过让学生亲自喂养小动物,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理解生态系统,懂得珍爱生命等。无土栽培园拟建于河道中段北侧,通过无土栽培学习展示引导学生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懂得无土栽培能省水,省肥,省力,省工,不污染环境,环保生态。
一区,即成果延展区。拟改建一生态教育功能教室,将学生的劳动场景、劳动成果、实践心得体会、观察日记等予以集中展示,或者组织开展诵诗、写生、习作、专题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爱护生态,懂得价值,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收获自信。
四、校外实践基地。综合结合里下河地域生态特点,每年组织至少两次生态环境参观考察实践活动。学校与兴泰农业园区、种养殖大户及各村特色产业基地等建立友好联络关系,邀请来校专题报告,定期组织参观实践,让学生接触自然,认识生态,了解家乡;同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组织参观考察溱湖湿地风景区、河横生态园区及兴化里中水上公园等生态旅游基地,进一步拓宽视野,培养能力,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增强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
五、经费保障。学校将在充分挖潜内部资源的基础上,竭尽全力争取上级支持,立足“大溱湖生态系统品牌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课程实施开发中必要的设备添置、教育环境改造、资料信息收集以及生态系统建设等提供经费保障。为让广大教师能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来,我们拟对潜心研究、勇于开发、热心教育、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和外聘专家能手等,在政策上财力上予以相应工作保障及奖励制度,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切实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