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错误的道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政府、学校及教育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我校留守儿童达86人,其中单亲家庭32人,父母外出,常年不归而留交祖父辈照应的有54人。近几年数据甚至有上升趋势,统计数据中还不包括一些无能父母或贪图享乐当甩手掌柜的啃老族。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在照顾,因而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显得最为突出。当前其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监管不力。近三分之二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诸多行动理念难以得到祖辈们的认同。家庭监护严重不力,只保障于孩子能吃饱穿暖,或者一味的无条件满足式溺爱,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等现象。
其次是缺少关爱。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等倾向。孤独、抑郁、自卑、脾气暴躁甚至自暴自弃等心理现象在这些孩子身上若隐若现。


针对上述诸多客观存在问题,根据上级部门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文件精神,再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为更好地发挥学校育人的实践功能,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发挥学校育人功效。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年级主任及班主任群体为组员的“关心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切合校情的具体工作计划,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关爱工作方案。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交流工作进展,跟踪督导特殊家庭,解决各种疑难困惑,保障留守儿童群体能在校园内同享一片蓝天。
二、重视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一个都不少。
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家庭不同原因,其入学问题一直牵动学校全体教师的心。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建立留守儿童台账,统计上年所有留守儿童入学报名情况。对于确实是家庭贫困原因的,学校迅速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减免救助工程,让家长安心,使孩子暖心。对于家长有认识误区的,不愿让孩子继续读书的,学校关爱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们能主动第一时间登门,讲道理,说利害,必要时候甚至请村镇领导出面,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对于一些有畏学情绪的特殊学生,我们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与孩子面对面交流,沟通心灵,启迪视野,落实帮学措施。通过多种途径渠道的努力,我校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一直以来都是100%。
三、构建立体教育网络,实现关爱同频共振。
1.实施所有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为保障工作不留死角,我们将全校84名留守儿童根据居住地、班级、年龄心理特征等进行分组,安排每位教师挂钩联系1至3名留守儿童,成为临时特殊代理家长,随时关注思想动态,及时了解身心需求,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认同学校是可靠的新家庭,老师是可信赖的好家长。
2.建立教师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我们要求,所有结对帮扶教师,一个月内至少与帮扶留守儿童谈心交流一次,并不断完善丰富留守儿童基础台账档案。交流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更多的要关注其生活和家庭变化,以及最近一段时间内孩子的思想发展状况,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通晓对错,找准方向。
3.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定期联系制度。无论是单亲家庭还是祖辈照看,我们都要求教师每月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每学期至少面对面交流一次孩子成长情况,展示孩子学校生活亮点,剖析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提出可行性指导建议,让家长充分感受到学校及老师的赤忱之心。
4.应用现代通讯媒介,实现沟通交流无障碍。为解决家长长期在外无法接触孩子的难点,我们在每个办公室都安装了电话,方便家长和孩子的联络交流。同时充分运用QQ、微信等,要求各班告知家长通联方式,建立班级QQ群,校级微信群等,第一时间内发布学校信息,班级发展状况,个别化的帮助特殊需要孩子能与家长突破时空间限制,通过视频通话即时沟通,抚慰孩子和家长。
5.村村成立党员教师联络点。我们考虑到各村交通的不便性与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暂时性困难,在各村成立了党员教师联络点,选派在各村有一定威望且热心公益的教师担任联络员,方便这些孩子的祖父辈们定点了解信息,查询问题,通晓告知相关情况(这些祖父辈们大多没有文化,不会应用现代通讯工具),同时为孩子的家庭学习困难提供义务帮助,指引学习思路,解决特殊困难。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融洽了师生关系,和谐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6.完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是学生们的心灵驿站,也是他们放松身心的快乐场所。我们将“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建章立制,专人管理。在学校少先队部的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喜欢学习活动的乐园。
7.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留守他儿童特殊群体,学校成立并精心布置了心理咨询室,营造轻松愉悦私密空间,聘请通过国家心理咨询项目培训考核的朱正杰、宋伟二位老师担任心理咨询辅导师,定期不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及矫正行动等,帮助消除不良情绪,疏导心理障碍,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8.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培养乐群自信会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灵魂,是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有成效的关键。为此,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结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我们分别筹划制定了每个个学期活动的具体计划,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而且增强了综合能力,促进情感体验。我们制订开展的正常活动主要有:辅导作业、学科竞赛、健康体检、足球比赛、六一庆典、集体生日、心理疏导、大中队主题活动、研学旅行、以及教育基地实践参加体验生活等。每次活动都做到定时,定点,定人有序按计划开展,大大增强了留守儿童主动参与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9.发挥“小先生”作用,拓展“朋友圈”。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大多学习缺失,性格孤僻,形影孑孓,知心朋友稀少。因此,我校各班分别组织大中队干部、班组长与他们结成“n+1”团队,学习上比学赶超扶,生活中平等互助关心,游戏里投入情感与真诚,帮助他们在“小先生”的影响下,不断拓展朋友圈,丰富生活面,培养自信心。
10.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指导育人正确理念。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我们也更加关心这一群体的家长们的素质提高。因此我们每学期都要求各年级各班级至少举办一期“变脸家长会”,精心筹备汇报内容,全面展示孩子一学期素质发展,传授指导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引领家长掌握合适的家庭教育策略方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教育发展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六个学期,此举深受家长好评。
11.牵手政府社区,构建阳光通道。我们定期向政府、村部回报留守儿童发展状况,并不断争取他们的支持,赢得他们的共识,共同构建关爱网络。去年春秋学期先后联系镇妇联、大学生村官群体等,举办捐资助学“微爱心”活动与村官担任临时家长关爱进行时,并共同远足溱湖湿地、河横生态园等站点,在活动中感化留守儿童们的心灵,领悟关爱的要旨。


以上是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一些初步摸索,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进一步创新。留守学生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虽然貌似细微末节,但关系社会稳定与未来国家公民素质,因此全社会都要来关爱呵护,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终身负责的发展高度,对他们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就能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关爱留守儿童没有一般过去时,只有现在进行时与现在将来时。以后我们将更加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创新工作成效,踏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