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花传书》好有诗意的书名。启示中提到本书的书名源于《风姿花传》,这是一本卓越的艺术哲学类书籍,在作者的眼里,教育是艺术的也是哲学的,于是就有了这个书名。

“花”——微风下,心与心的传承即为花,也指美的表现。“技”——身与心的构造,艺术之“花”来自于“技”的极致。“技”与心的结合,便可以成为“无心之花”,这让我想起了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们最后使的大招“无招胜有招”,号称是武术界的最高境界,我想“无心之花”有可能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作者在书中仍然深入到很多老师的课堂,在课堂中观察老师、观察学生、观察课堂中绽放的“妙花”。贯穿本书的一根思想红线是强调在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要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涵养。

如今在课堂改革的喧嚣中,教师不应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地回到自身应处的位置,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一心一意地投身到教育实践之‘花’的创造之中。

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道路曲折漫长,会遇到很多难题和困惑。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到:无论在怎样的情境中,教师不仅要完完全全接受学生的发言,还要了解、倾听发言的学生们的感受,并建立起发言学生于倾听学生之间的联系。这才是教师最为适切的位置。

教师的工作是从“接受”开始的。作为教育专家就要从接受每一位儿童做起,从接受每一位儿童背后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做起,这就是教育实践的起点。教师的教态就是其具体表现,这是教学实践的基本技法。福田老师让我感同身受,同样是班主任,有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时候有些孩子的习惯养成,其实都跟家庭教育有关。有个别父母恨铁不成钢,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本学期发现班里有个孩子总是上课不太专心,时不时跟同桌讲话,影响别人学习,课后作业错误率也提高了,几个老师反映都有类似的情况,于是趁托管时间想找他谈谈,问了几个问题,可这个孩子从头到尾一个字都没说,只是一直流眼泪。放学时他妈妈来接,跟她妈妈交流了一下情况,还没说完,妈妈就气冲冲地跑到孩子身边,啪啪几个嘴巴子,班上还有那么多学生,本来有点喧闹的班级顿时安静了下来,全都看着他们,妈妈只顾自己生气,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家庭教育肯定存在很大问题,听说这个孩子在家只要犯错就会挨打,有时甚至会打得在地上打滚,孩子应该是有了恐惧心理,只要犯错就不敢出声,怕挨打。对于这个孩子,我们几个老师也对他进行了心理辅导,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有很大的改变,会越来越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的成长要立足于自身的实践,要有终生学习的精神,多思考,多倾听学生和同僚,多反思,总结经验,将经验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实践,享受“技”与“心”结合而绽放的教育“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