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3 10:13:45——旧版教育博客)
作为一名上岗五年,却已在少先队工作了四年的“老辅导员”,自然而然的,“德育”二字时刻铭记在心,也试图用各种方法和活动,力求深入人心。
德育,最精妙之处,是这个“育”字,育,必然是要撒种、除草、呵护、等开花、盼结果,享受阳光,接受雨露,方能有所得。故而“育”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些年,努力招架各种文件精神尝试活动的同时,我也着实是思考了一番,一名音乐老师,自然是乐于搞活动的,然而性格所致,凡事要么不做,做就尽力做最好,这样的苛求之下,在众多纷繁的工作布置里,活动,大概只做了“动”,还没有“活”。领导们甚是大度,不曾吝啬于一个称赞我的时刻,自是愧疚。
对于德育,我困惑的地方太多太多。
例如入队仪式。我不知从何时开始,入队的对象,成了一帮刚进小学才一个月的“小毛头”,他们还没有明白红领巾的意义,便“呼啦啦”全成了少先队员;队旗、队礼,不懂不会;甚至连字都没有认识几个,已经摇头晃脑的、含糊不清的、有一句没一句的唱起《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诚然,在入队仪式之前,我们通通“恶补”过,音乐老师用了四节课,每节课声嘶力竭、一句一句的教那些还不识字的小家伙学唱,《队歌》歌词复杂,旋律也不要简单,几节课下来,也就只能唱第一段落。这样的入队仪式,意义在哪里呢?哗啦啦,全成了少先队员,咱问问孩子们:
你自豪么?
嗯……自豪!
为什么呀?
因为我是一名少先队员!
少先队员是什么呀?
……
《队歌》的意思明白么?队礼的意义知道么?队旗的标志了解么?
……
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自己的入队仪式。作为班级第二批入选的少先队员,在前一天晚上,激动到没有睡着,墙上贴着的“三好学生”奖状拼命的朝着我微笑,那是我见班上已经有三名同学提前入队后,认真努力学习的所得。而那一张奖状,成了我这个“学科瘸腿”人生中的唯一一张“三好学生”奖状。所以见得,入队的诱惑,对一个孩子来说,多么地极致。踏进小学三年,第一年,老师说我们是一名小学生了!再努力努力,就会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瞧,哥哥姐姐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那时觉得,带着红领巾的哥哥姐姐真神气啊,周末的时候总是缠着表哥,借戴他的红领巾,威风凛凛的出去走一遭。这一年,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每次都唱的好响亮。第二年,学会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直至如今,我依然觉得这是小学里最好听的一首歌,每次唱起,心里都另一般滋味,澎湃的狠。班上有三名同学提前入了队,每次见他们都忍不住的羡慕。第三年,终于,高年级的姐姐为我戴上了红领巾,那一刻,心都要跳出来了,晚上睡觉时都不肯摘下,敬队礼时,我用对着镜子苦练了一个星期的标准队礼,夺得了老师的眼光。后来,全校同学以我的队礼为标准,我成了示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入队带给我的,只因在入队之前,我明白了对礼的意义,《队歌》的精神,红领巾的含义。我一直一直的朝着一个目标前进。那时的我们,大热天依然带着红领巾,从不曾想着把它摘下,而如今,我们却要用常规检查严格督促,依然扣分不止。说到底,我们让孩子觉得,入队,是最简单不过的事。
每一个心愿,都因为要经过期盼才变得珍贵,没有盼望的希望,不是希望,没有分量。
我们去给孩子讲核心价值观,苦口婆心,不见效果。我向校长提议,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歌》唱完后唱《队歌》,一学期下来,众多人不解。其实没有多大的困惑,少先队员不唱《队歌》唱什么?唱《国歌》,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唱《队歌》,是因为他们是一名少先队员,潜移默化里,我希望能增加他们少先队员的荣誉感,至少,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歌词都不记得。
如今的孩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入队,什么都不值得珍惜。
让每一片叶子都闪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德育,还是在一个“育”字,我们都要学会放慢脚步,学会等待。
—— “5+2”现场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