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09:15:30——旧版教育博客)

周五,学校要求发送博文时间的最后期限。

办公室里,倒水,坐下。

静坐。

久久未曾动手,迷茫地看着窗外深绿色的大树和不断疾驰的大小汽车,沉思中猛然惊醒——这不是我。

起初,我是对文字有着眷恋的。刚开始开博时,意气风发,某一个刹那,甚有点“文如泉涌”的状态,那种把心里喷薄而出的词句变成文字的感觉,就像大汗淋漓的跳了一段钟爱的舞,由内而外的,觉得清透了不少。那时,牙疼时要写一段,失眠时要写一段,写父亲、写自己、写未来的他;写风景、写状态、写某个瞬间。可如今,牙偶尔会疼,也仍然有许多辗转反侧的夜,每天开车来回上班的那条路,依然伴随着四季,从繁花灿烂,变成墨绿一片。而我,似乎再也没有了当初的那份“才情”。

是不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人便少了那些该有得激情。

我多想好好的像以前那样,洋洋洒洒便是一篇,管它好也罢,拙也行。于是我试着看大海,去旅行,断断续续,走走停停。海边的日落真美,撩拨的心里痒痒的,女儿在一旁哭着喊我,不由分说的,使劲挠了挠心底的那份痒劲儿,对油然而生的各种能变成文字的情怀嗤之以鼻,连忙走进了作为母亲的状态;没有课的间隙,我曾无数次为自己倒杯清甜的蜂蜜水,安静的坐下,说自己这次要写一篇“像自己”的文字,总是那么巧的是,这时,来了电话,来了短信,开会,布置工作。于是那才动笔了两三行的文字,默然的被删除,一头扎进创建、评比、比赛里。

年前,父亲与已退休的我的老领导吃饭,席间提起我,父亲说:这丫头啊,如今心里只有孩子和老公,这一点,是好事,亦是坏事啊!我淡淡的笑了笑,没有领略到父亲语气里“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全然以为这是对我如今状态的肯定和夸奖。前几日,因一些事情,父亲电话与我,语气有些重,噼里啪啦的一段批评,训我不够上进,婚后便成了“孩子奴”,一心只顾着“相夫教子”,一味不争不抢,事事无所谓,令人恼怒。我在电话这头,一边拉扯着不断乱跑的女儿,一边冲着父亲连声说了无数句“知道了”,先生在一旁笑了,调侃到:爸是不是要你做校长?我随着女儿跑开的脚步追了过去,没有回答他。

那正好是个无眠的夜,半夜时分,无数次为女儿盖好被子后,睡意全无,陡然想起了父亲的话来。其实,父亲的意思我是明白的,他虽不是那番表述,但其实是在告诉我,任何时候,人,都不能失去了自我。

博文写作的匮乏和晦涩,只是我现在状态影射而出的。

每天,我赶着来回一个小时的路程上下班,非周末的晚上,总是陪着孩子。等到她睡着,已经十点左右,我生怕时间的痕迹太过明显,不敢熬夜,也经不起熬夜,任何事情在睡觉面前通通搁置。周末,我就陷在家庭琐事里不能自拔。早晨开窗,若阳光晴好,得要忙着洗洗刷刷,不肯辜负一片温暖。女儿和先生起床后的早餐要准备好,要不要磨杯豆浆?或者鲜榨一杯果汁也不错。摊一张小麦饼,蒸几个奶黄小包,亦或是煮几个草鸡蛋和几碗稀饭。中午的菜要买好,菜市场里,我在人群中绞尽脑汁,女儿喝什么汤,先生想吃的菜大概是什么。锅碗瓢盆都干净的入柜后,哄女儿睡午觉成了头等大事。我还得抽空思考晚上的食材,要不要给女儿蒸个鸡蛋?要么做一些南瓜粥?……

我从不把工作带回家做,这是我的原则,也因为回了家,脑子里就只有鸡毛蒜皮和零碎琐事。出嫁前,父亲说要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却曾想,我把自己淹没在“青椒和红椒互相搭配”“土豆切丝还是切块”等等等等这些零零碎碎里。看食谱,研究育儿,好不容易挤出点看书的时间,也是杂乱小文,再也充盈不了头脑和内心。在父亲的训斥之前,我已然知晓我,已不是以前的我。

我愈加怀念在叶甸小学的日子,在我那不到6平方的小宿舍里,伴着鹅黄色的小床和淡粉色的灯光,一杯奶茶,一床书香。写文字,看文章,会思考,也会迷茫。周末约三五好友,踩马路,忙聊天,虽有一人独自在家的恐慌和孤独,其他的,都恰逢正好。

其实,这些,所有的这些,如今的我依然可以做到不是么?

我得找找自己,她应该还没有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