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2 08:49:41——旧版教育博客

父亲是个戏迷。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父亲在供电局上班,俗称“电工”,行走在乡村的每户人家间。逢年尾,都要把这年的电表数据之类整理核算。家里有一台红色的唱片机,放上又大又圆的唱片,形似搭扣一样的东西轻轻一放,便“吱吱呀呀”地唱起来。

父亲将声音开的挺响,从《雪山飞狐》唱到《新白娘子传奇》,父亲扮演许仙,我就演起白娘子,父女二人对唱,“声情并茂”。当然,还有无数的戏曲成天播放:《珍珠塔》、《女驸马》、《穆桂英挂帅》……父亲一边核算账务一边听着,我一边听着一边跳着,母亲一边看着一边笑着……

我觉得那些戏曲真的很好听,后来,家里有了很大很大的彩色电视机,电视里,唱戏曲的女子真美啊!婀娜多姿、艳而不俗。闲来无事,我也喜欢看一会儿戏曲节目,跟着后面唱那么几段,积攒这么多年,京剧、黄梅戏、锡剧、豫剧和越剧,也都能信手拈来,来那么一小段。父亲很是欣赏我对戏曲的爱好,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要敲着碗筷为节奏,让我当着众人的面儿,唱那么一段戏曲,尽兴时,父亲手舞足蹈,与我一同扮演起《梁祝》来,比我的动作还“撒的开”。

然而,我从不会对身边的人说,我对戏曲的衷爱。小青年爱戏曲,旁人不解。其实,一个热爱美国乡村音乐、喜欢爵士乐的小青年,真的也可能喜欢戏曲,这并不矛盾。戏曲的博大精深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西方的歌剧那么兴隆,中国的孩子,理应传承戏曲的魅力。课堂上,每每遇上与戏曲有关的单元,我都会特别用一堂课来介绍,从生旦净末丑讲到兰花指的每一种形态,从圆场的走法讲到扬鞭上马的动作,孩子们回馈给我的,居然是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们跟着我,做出兰花指的不同状态,甚至会离开位子,走一回圆场。

犹记得上学时,有一年,开设了表演课,学校聘请的表演老师是中央戏曲学院的研究生导师。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气质不错,眉宇间竟还带点英气。老师自我介绍后才知道,这是个拥有刀马旦“童子功”的厉害角色,难怪刚进来时,觉察她英姿飒爽,有股“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老师做了一系列的动作介绍,都是跟刀马旦有关的,之后,她开始介绍青衣,顺势便做了一个动作:回眸,甩袖。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我们全场惊呼“哇”,太美了!眼神之媚,简直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刹那间,刚才那个英气逼人的老师完全模糊掉了,眼前这位,绝对是位倾国倾城的柔美女子。

后来,我们便师从老师,学着大青衣的身段。一年的时间,虽然没有开始学习唱腔,但是身段的学习也让我过了瘾。我喜欢老师既能英气十足也能柔美的百转千回的模样,于是水袖和折扇,我选择了后者。《梁山伯与祝英台》里,我扮演的是假扮男儿身求学的祝英台,老师常会夸赞我的某一个眼神和动作,无疑,戏曲表演课,成了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是的,我也是个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