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底蕴深厚的姜堰区实验学校北街校区,我参加了姜堰去“审美阅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研讨。20日,又在风景如画的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巴黎城校区参加了泰州市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2第七次集中培训。连续两天的密集培训,我囫囵吞枣,来不及细细咀嚼,慢慢消化,姑且理出一根头绪,略谈一二。

这次培训,我认真聆听了名师和我们培育站三位老师的六节课,感触颇深。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特别是自己跟他们比,差距更大。经过沙校等导师的点拨和老师们的评议沙龙,我渐渐有了一点认识。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课堂应该聚焦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领略到语文之美,体验研学之乐。

比如北街校区的王芳老师聚焦“情感表达”这个研究主题,从“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揣摩修辞手法中的情感表达”“想象中的情感表达欣赏”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没有了琐碎的串讲和支离破碎的条分缕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有时间去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在充分的对话基础上,学生最终实现了深度学习,呈现了教育应有的模样。

如何开展审美阅读?我觉得应该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核心的话题,让他们围绕问题自由地思考、表达、分享。

以寓言教学为例,传统的寓言教学似乎形成了一个不变的套路:由情节到寓意。或讲故事,或演课本剧,热闹非凡,客观上确实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但是缺少了思维的碰撞,迸溅的火花,深度学习很难实现。

传统寓言教学中忽视寓言形象的解读,往往只是简单地把寓言的形象当作寓意的比喻来告诉学生,把分析形象的目的看作是为了能够在最后告诉学生“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只能从中获得几条抽象的教训与道理,而不能真正地领会寓言的寓意。

对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的教学,我有自己的想法:以感受寓言形象为切入口,通过思辨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我会在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核心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农夫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你联系文本,从中找出依据来回答。学生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可能会有负责、勤劳、可怜、无知、愚蠢等各种答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围绕这个问题阅读文本展开思辨、争鸣。然后追问: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局呢?农夫错在哪里?农夫损失惨重,怎么也想不明白,你能帮他吗?这个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自然能够说出正确的理解,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最后设计作业:续写“第二年,农夫……”,进一步巩固课内学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由分析形象到把握寓意,另辟蹊径,会给学生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炼核心话题,开展主题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