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愈发感觉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有效地调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陶冶情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现实中,语文教学偏重机械重复的知识积累和阅读技巧训练,严重背离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语文学习三维目标难以达成,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厌学。语文学习耗时多,收效微,普遍为人诟病。激发情感共鸣,释放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不可估量。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呢?我结合本次培训,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情感共鸣需要营造动情之境
这里的“境”就是指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学习心态等课堂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每一个阅读体验。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学生在心理自由、安全的环境下,孩子的内心是放松的、孩子的思维是打开的、思路是灵活的。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高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沟通。观摩一些特级教师的课,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面对陌生的学生,他们总会进行幽默风趣的课前沟通,增进了解,增进感情,学生们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总能带来惊喜。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信息,借助朗读、吟唱、想象、联想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加深情感体验。比如特级教师张学伟在教学《乡愁组诗》声情并茂地吟唱于右任的《望大陆》,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思想的光芒、情感的温度令所有听众动容。王小伯老师教学《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一课,课始引导学生猜读课题,激发阅读期待;课中渲染情境,引导学生想象风雨之夜,作者的心理、梦境;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二、情感共鸣需要找准动情之点
我们的教材处处充满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这为我们审美体验阅读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动情之点选在何处呢?
聚焦人物形象。解读文本时要充分挖掘给人以美学价值的人物形象。《只拣儿童多处行》作家冰心关注的不在儿童的“多”,而在“神”,在儿童旺盛的生命力、活泼、可爱。对海棠花的描写也是为了服务儿童形象的塑造,赞美的不是春光,而是儿童。《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塑造平凡、朴实的扫路人的形象,表达的不仅是对扫路人的敬佩,更传达出生活的启示。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拘泥于人物形象,而应该跳出人物形象,挖掘背后的意蕴,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聚焦表达艺术。描写天游峰的险、高,是为了从侧面衬托扫路人的艰辛、乐观、开朗和对生活的热爱。旺盛的海棠花何尝不是生机勃勃的儿童的象征?
聚焦母语特性。我们的母语充满了汉字之美,语义之美。耐人咀嚼,品味。
聚焦点睛之处。“破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风雨之夜,作者梦到了什么?为什么梦醒?南宋偏安一隅,只剩半壁江山,作者梦醒之后为什么看到的却是“万里江山”?非常佩服王小伯老师教学切入和流程设计的精妙。设疑,激发了学生深度阅读的强烈欲望,对文本的解读自然有了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三、情感共鸣需要把握动情之根
席勒说过:“所谓美育,其实就是情感教育。”由于历史背景、生活阅历、处境遭遇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往往相距甚远。因此,基于审美体验的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等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更是情感活动与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抓住教师、学生、文本、教学手段等要素,充分开展阅读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一定能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合奏出最美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