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我们相聚风景如画的张甸中心小学,先后聆听了王网珍等三位老师奉献的精彩课堂和沙校、沈校两位导师的精彩报告。春风惹人醉,我们都沉醉在这场美的历程。
三位老师的课是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相融合的阅读教学的很好的样式。其中,我对语文课本剧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本剧的排练和演出能充分贯彻这些理念。
作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课本剧表演把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的画面,将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情感、艺术魅力等抽象的内涵,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道德的潜移默化,从而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形成高尚的品格。课本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更加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本剧能起到以演促学的作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日常教学中的课本剧排演往往流于形式,徒有其表。要么是老师利用课前大量的时间排练成型,课堂总结时的一场走秀,姑且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要么就是事先没有准备,粗糙不堪的本色出演,非但不能锦上添花,相反成了课堂的败笔。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演好课本剧,助力深度学习呢?
首先要理清人物关系。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中,主要人物公仪休爱好吃鱼,于是管家投其所好送鱼,公仪休拒绝收鱼,面对学生子明的疑惑,公仪休耐心解答。王老师通过一张简明的示意图,就将人物关系展示出来,一目了然。
其次要熟悉故事情节。学生借助于示意图,很轻松地概述出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要深入人物内心世界,通过研究人物体态、表情、语言、动作等,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个性、品格和思想。王老师运用圈画重点语句,提炼关键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默读文本,写批注,自主探究文本语言。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能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学生表现效果还会更好。
第四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课本剧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一般课文比较长,越精彩的剧本往往矛盾冲突越激烈,人性、情节越复杂,要想在短时间内能完美地呈现,实属不易,所以不宜对学生的表演提出过高的要求,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要求。只要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表现出自己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就行了。教师可以适当示范,发挥引领作用。道具、舞台、灯光、音响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准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增强课本剧表演效果。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须知,课本剧表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为了促进审美阅读的种子在学生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沉静之下才有思考,喧嚣过后总是一片狼藉。
课本剧将课堂教学与德育、美育,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发挥了寓教于乐、以演促教、以演促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