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惹人醉,4月28日,我们再次相聚美丽的凤凰园集中研训,享受精神大餐,蜕变成长。
上午照例观摩了三节精彩的课堂。中午伙伴们集思广益,评课议课。下午两位导师的微讲座直指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病症,提出了许多鲜明、新颖、深刻的思考,令我醍醐灌顶。又是一个充实而美好的日子。
下面我根据观摩的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如何实现审美体验与深度学习相融合的几点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1、深入研读文本。
文本解读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透彻的解读,发现不了文章内在的意蕴,体验不了美的所在。
《我妈妈》一课,如果文本解读到位的话,就能发现妈妈的棒和爱的丰富性与层次性,从而有归纳、有选择、有条理地加以呈现,教者就不会面面俱到地机械地呈现图画和文字,带着学生没有喘息地浅层阅读,丧失了透过文本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天鹅的故事》一课,如果准确把握住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不会以童话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了。纪实的记叙文具有真实动人的力量。当做虚构的童话来学习就削弱了文本原有的感染力,也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学生分不清老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真实意图。想象、表达的时候,人称的转换是个难题,学生纠结于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反而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天鹅撞击湖面的英勇悲壮、牺牲的精神,通过表演是无法体验到的,因为学生根本无法表演,没有特定的环境,没有特定的条件,在座位上做几个夸张而简单的动作,只能成为闹剧。笑场,反而削弱了文本的力量,让老师好不容易渲染营造出来的意境、气氛破坏掉了,审美体验的“气”也就随之断了。倒不如用、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结合文本,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加以体会,可能效果会来得更明显一点。当然,不能否定王老师另辟蹊径的努力和用于创新的精神。最后应该扣住文后习题4,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为什么斯杰潘从此把猎枪挂在墙上,将学生引导到对生命的敬畏这个主题上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斯杰潘被天鹅精神感动的浅层水平上。又或者进一步追问: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我”为什么把它写下来?教材编者为什么从文海中把这篇文章选进教材?追问下,学生的思维自然被引向深入,体会到这是一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思想的传递。
2、深入研究学生。
对学生的研究是我们教学设计的原点、出发点。因此,我们要因学而教。如果充分研究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那么低年级的绘本阅读教学就会区别于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从儿童出发,教者就不会沦为知识的搬运工,而会将丰富的知识巧妙地转化为学生易于接收的学习素材。
3、深入研究教法。
虽然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但是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面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最适合的教法肯定只有一个。《黄河的主人》一课,如果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险、羊皮筏子的险,对比感受船客的镇定、艄公的从容,激起思辩,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感受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对文题“黄河的主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抓住核心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就能提纲挈领,避免了支离破碎地繁琐分析。读写结合的训练就不会脱离文本,去让学生去想象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主人。而会根据文本内容、学习目标、学生需要,设计出更合理的练习,比如仿照文章衬托的写法写一个人。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的学问,需要老师全方位的投入。知识的准备、课堂教学的设计、课件的制作、链接资源的收集、多媒体的运用……固然少不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情感的投入。教师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能感动得了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