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5版)》总目标的第一条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固然是重要,但决不是教育的全部。培养学生审美的人生态度是教育永恒的使命,也是未来前进的方向。
今天有幸观摩了安徽广德特级教师李文老师的《先左脚,再右脚》绘本教学课堂实录。她带领孩子们解锁爱的密码,让学生们明白爱就藏在小小的细节里,爱不仅是索取更是给予和回报。她唯美深情的语言、自然大方的教态、点石成金的点拨艺术、精巧别致的教学设计以及工整美观的板书,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一、课堂导入——构建审美情境,激发审美需要
课前热身,李文老师问学生们:“我和你们想象中的李老师有什么不一样?”师生关系在孩子们欢呼雀跃的交流中不知不觉拉近了。接着聊了两个话题:一是你的家人有没有整天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二是你有没有一件亲人制作送给你,至今收藏,舍不得扔了的物件?然后深情讲述了旧尿片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尿片虽然陈旧,但是却包含着亲人的爱,散发着爱的味道。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构建了审美情境,让学生感知到丰富的审美形象,为后面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思考,自主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阶段,李文老师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复述故事或者概述故事,而是另辟蹊径,先让学生观察封面图片,猜一猜他们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再出示组图,猜一猜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在问题中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阅读期待,在思索与验证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多重对话——走进文本深处,激发情感共鸣
1.与学生对话
李老师与学生合作,声情并茂的演读,将文本中人物的个性特点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与文本对话
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巴伯教巴比学走路、堆积木、讲故事中的温情,也感受到了喷嚏炸弹的威力与幽默。当得知巴伯不幸中风了,孩子们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当得知巴伯在巴比的帮助下渐渐康复起来,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
3.与人物对话
在“巴伯和巴比心里有话想说”设计中,李老师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巴伯流下了一滴眼泪,他心里想_________。巴比看到爷爷的眼睛眨了一下,他心里想__________。孩子们分组展开想象,分角色进行对话,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一行行恣意流淌的热泪,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一个堂堂男子汉,居然热泪盈眶,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真是情到深处自然浓。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到达阅读的至高境界。
四、课外拓展——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
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诗意栖居”的前提是不能离开大地。广阔的世界是诗意栖居的物质基础,教育远离广阔的世界而囿于有限的校园空间是坐进观天的表现,不可取。
李老师立足课堂,立足文本,又努力地打通课堂内外,把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无论是一开始《旧尿片》的故事,还是后来《妹妹头》的故事,都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助推学生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
学生们在文本的解读中发现美,在素朴的生活中洞察美,掌握了爱的密码,原来是一段心里话、一份帮助、一个物件、一个外号……进而在讲述“我”和他人的爱的密码中,创造出美。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都遵循了美的规律,做到了节奏张弛有度,合作动静相宜,思维由浅入深,情感波澜起伏,细节追求完美,堪称一节完美的阅读指导课,一次酣畅淋漓的美的历程。
还有两点困惑,请导师和同学们赐教。一是现代化多媒体中的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的运用如何把握度?多媒体过于直观往往会阻碍小学生运用文字语言展开想象,扼杀创造力,因为它的美轮美奂也可能会削弱语言文字的魅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情感的投入如何把握度?如何由感性回归到理性?
大师亦如高山,我仰望之。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最后以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心得,自勉,也与大家共勉。
你所做的事情
也许暂时看不到成功
但不要灰心
你不是没有成长
而是在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