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当今,要编写一部《全球史记》,要写一章《刺客列传》,入选的人可多了去了。刺杀斐德南大公引发一战的普林西普,刺杀南北战争领袖林肯的布恩,刺杀大清摄政王载沣的汪精卫,还有刺杀肯尼迪、里根……的都可载入史册,相比他们的“功绩”,荆轲好像算不了什么,没成功还赔了命。但我却认为荆轲在新刺客列传中,应该占一个大席位。

枪是下等人用的武器。执兵器的刺杀来得快,冷枪一响就over了,但荆轲用的是匕首,任务更为艰巨——他要刺杀的人是秦始皇。

荆轲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作后盾,秦武阳相比之下就差很多,人都抖起来了,还谈什么刺杀?

其次,荆轲要有扎实的武术功底,与他的好剑、读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手无缚鸡之力,刺秦,刃还未亮就伤了自己,不划算。高渐离后来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不会武功。想用筑拍死秦皇,难!

再次,要灵活,不是冲进殿,给你一家伙就搞定。NO,NO,NO!要一步一步走,献头函,献地图,巧回答,得靠近。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但后来高渐离也做到了。这只能说他与荆轲志同道合、志趣相投。荆轲并非一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匹夫。

但荆轲具有以上诸多优点,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主要是他跟错了老板。燕太子丹在历史上的形象就是个悲剧人物。不听鞠武进谏,催促未准备好的荆轲上路,最终招致亡国。他老子把他杀了请罪也没用。倘若荆轲听由齐王建,魏王假,赵王嘉,韩王安,结果可能大不一样。即便身在楚,做项王的麾下大将也不错。但历史无假设,现实无假设,现实在那儿,关于荆轲,一句易水寒,一篇《刺客列传》也足矣了。

荆卿别姬丹,

刺秦未与还。

风萧萧离去,

怒发冲冠易水寒。

 

轲且意若闲,

图穷匕首见。

详情求何处?

见《史记·刺客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