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父母之爱》综合实践活动。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并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后我让学生搜集父母平时关爱自己的事例,写一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可就在大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写作时,居然有一位同学垂头丧气地走到我身边说:老师,我的爸爸、妈妈不爱我,我找不到他们关爱我的事例。我听了非常吃惊。略一思索后,我便问他:怎么可能呢?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呢?他说:老师是真的,我的爸爸、妈妈平时对我不是打就是骂,一点也不爱我!我听了更加吃惊了,便耐心地和他拉起了家常。和他一起回忆与父母相处时的情景:天冷了,爸爸、妈妈给你送过衣服,提醒你加过衣服吗?天热时,爸妈为你买过降温的东西吗?你生病了,爸妈着急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你作业不会时,他们又是怎么做的?……经过一番点拨,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父母还是很爱自己的,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最后,他写出了作文——《藏在骨头汤里的爱》。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一碗排骨汤,使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感受到了妈妈对我殷切的希望!那碗骨头汤里深藏着妈妈对我浓浓的爱!
反思:
一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1、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的共同心愿。 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望子成才。有的家长把望子成才变成“令子成才”、“逼子成才”。按理说,望子成才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在此前提下.对孩子加以诱导、劝说、帮助、鼓励、监督.这才是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可是有的家长不顾任何条件瞎指挥,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指令去做,颇似皇帝下圣旨。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如果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身心健康。在高期望值的驱使下,家长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会严重失衡,认为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就什么都好。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孩子只要学习好,要什么给什么,极端娇宠。并且,盲目给孩子加“小灶”,认为玩就是浪费时间。因而让孩子做很多习题。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前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什么事都应该父母说了算。这样的父母往往对小孩管教很严,动辄拳脚相加。其实父母一味地只强调权威,而忽视孩子心理上被爱和被认可的需要,就可能使父母和孩子处在对立面上,从而阻碍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孩子就会常常表现出惧怕父母。表面上听从父母,但心里却积下不满、沮丧甚至愤怒。
二、怎样走出这一误区:
1、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促进健全人格发展
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要能容忍孩子暂时的落后与普通。平时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有差别。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别,然后在原有基础上帮助孩子进步。我们可以拿孩子的现在与过去比,用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比。
俗话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其实我们应该多出去走走,多接触周围的家庭,看一看别的家长是怎么看待自家孩子的,听一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的不听话,就贴上顽劣的标签。把孩子放在同龄人中去,你就会发现其实他的“缺点”别人也有,你的烦恼,别家也有。
2、要加强沟通,与孩子交朋友,建立融洽的亲情关系
作为家长要和孩子交朋友,要与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亲情关系和朋友关系,使孩子敢于在你面前敞开心扉、无拘无束、毫不保留地把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这样家长才能真正地透过孩子的表情、眼神、姿态、动作来窥探孩子内心的秘密,知道他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干?才能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
3、要及时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作出自我判断的。因此,家长要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表扬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慰和成就感,使得他们信心倍增。当孩子出现错误时,要体谅他们,要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并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千万不能态度粗暴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少年儿童正值人生最富有朝气的黄金时代,天真、幼稚、富有幻想、爱动好闹是正常的。正如费里德曼教授所言: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赞美,那么,他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
总之,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现在很多孩子不懂得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因此,作为父母不但要给孩子爱,更要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享受被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