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用语文教儿童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要义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正式颁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使用,标志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语文学科的全面落实。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与目标指向,充分发挥部教材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实现从“教语文”到“用语文教儿童”的实践转型,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01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语文教材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实践载体,用好教材的关键在于从核心素养出发,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提领而顿才能百毛皆顺。以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核心的“双基目标”,突出了学科本位,却未体现全面育人;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三维目标”,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极易割裂成并列的三类目标或三项目标,不自觉地偏向“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并非四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语言与言语”为内核的整体结构, 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与升华,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与语文的多重功能。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实践结晶,聚焦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旨在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实现“语言与思维、审美与文化”的同构共生,体现了语文课程鲜明的“言语性”,超越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二元思维,指向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即培养“运用语与创造语言”的现代公民,而非“谈论与分析语言”的语言学家。王宁教授在《语文学科素养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按照汉字和汉语的特点,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同时,使他们得到思维方法和培养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⑴

语文核心素养在言语实践中可以表征为语文能力和语文品格。小学阶段,语文的关键能力应该定位于“正确运用”,是指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自觉遵循语言的运用规律,正确地认读、理解以及使用语言表情达意,即使是个性化的表达,可“随心所欲”但“不逾矩”;语文品格的底色应该是“负责任”,对人负责、对己负责的人,才会正确地说话,说正确的话,语出真心,言而有信,学语文实际上就是学做人。整体地看,语文能力和语文品格,折射出的是一个人在言语实践中的品质,可以称之为“言语品质”。在语言文字上的讲究和修饰,实质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和内省。言语品质常常表现为遣词造句的正误与雅俗,谋篇布局的巧拙与优劣。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可以设定为三个层次的言语目标:一是清通,语句规范、通顺、连贯,可以清晰无误地表达意思,避免误读与误解,实现顺畅地交流。叶圣陶先生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完后“多读几遍”,耳顺则文通。二是得体,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以及目的,选择最富表现力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式,实现最佳交际效果。这是在语境中面对复杂问题的语言锤炼,需要下咬文嚼字的功夫。三是新颖,突破语言规范,在特定语境中创造出个性化的话语。这就需要我们呵护儿童的想象力,珍视儿童的言语独特性,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话,拒绝鹦鹉学舌,为儿童创造自由的言语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