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用语文教儿童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要义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正式颁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使用,标志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语文学科的全面落实。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与目标指向,充分发挥部教材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实现从“教语文”到“用语文教儿童”的实践转型,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02

把握双线并进思路

文选型语文教材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呈现确定的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将选文按单元编排,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结构思路。人文主题体现语文教材全面育人的价值取向,语文要素指向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读写技能、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是语文课程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语文要素,并通过单元的导语、文中的泡泡、课后的练习以及语文园地中的项目等多种方式呈现,让教师可以把握,让学生可以学习,是语文教材编写的技术进步。以第三册为例⑵,七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为:春天、关爱、童心、办法、自然、改变和世界之初;七个单元相应的语文要素分别为:(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2)读句子,想象画面;(3)运用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4)能根据课文内容说简单的看法;(5)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6)借助提示讲故事;(7)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呈散点分布,教学中要善于前后勾连、连点成线,梳理出不同要素的教学链,以便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步推进。以第三册第七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四篇课文提供了四种讲故事的方法:《大象的耳朵》中的“抓住关键句子”;《蜘蛛开店》中的“抓住多个关键词及结构图”;《青蛙卖泥塘》中的“抓住人物转换提示图”;《小毛虫》中的“利用词句结合关联图”。不仅要把握单元内多篇课文之间横向的要素关联,而且要发现单元之间、年级之间纵向的要素关联,梳理出语文要素的整体序列。就第三册的“借助提示讲故事”而言,在后续单元的《后羿射日》中,又呈现了“利用表格列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故事”的新方法,为中年级简要地复述故事、变换要素创造性复述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围绕语文要素就可以准确地把握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得准、学得透、用得活,一课一得,得得相连,逐渐形成语文关键能力。

双线并进的单元结构,呈现了确定的语文课程内容,走出了“跟着课文的思想内容跑”的误区,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需要警惕的是,以语文要素为主线的教学,极易滑入“教知识”的陷阱。教材中第一篇出现的课文是《秋天》,一位老师将“一”的变调规律一股脑儿地搬进了课堂,一年级的小朋友听得一头雾水,分不清什么情况下念阴平,什么情况下念阳平,什么情况下又念去声。语文要素是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揭示和归纳,要以在儿童已有的语文经验作为教学的前提条件,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语文要素难以落地生根。要知道,语文能力不是靠教知识得来的,而是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读了无数个带“一”的词语或短句,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来归纳“一”的变调规律,就水到渠成了。语文要素教学往往先“举三反一”,而后才能“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