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用语文教儿童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要义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正式颁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使用,标志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语文学科的全面落实。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与目标指向,充分发挥部教材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实现从“教语文”到“用语文教儿童”的实践转型,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03
实践三位一体教学
以往的语文教材,将选文分成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精读课文花时较多,教得较细;略读课文侧重某个重点,其余略过不教。课外阅读的书目,往往以某篇课文作“引子”,在文尾以“阅读卡片”或“推荐阅读”等形式呈现。部编教材将精读课与略读课改为教读课和自读课,并增加了课外阅读指导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教读课重在“教”,凭借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教学生读写的方法与策略,如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等,以期让儿童形成读写能力、养成读写习惯。小学教材中,在课文后面编印了生字表、田字格,设置了朗读、复述、背诵以及字词句的理解与迁移活动,在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以及书写提示等栏目,旨在将“教”聚焦在“识字与写字、认读与积累、正确理解与运用词句”,凸显小学语文的教学重心。对于教读的经典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每次“教”侧重一个角度,以便教得透彻一些、学得充分一些,实现“一文多次教”。比如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可以选取三个角度来“教”:一是概括雏儿所干的“事”,找到串起这些“事”的那根“线”,有序复述;二是揣摩雏儿干的哪件“事”最像“小家伙”,选择最像的一件“事”熟读成诵,体会作者藏在“事”中的“情”;三是领会作者的写作用意——说“理”,讨论:假如你是笼中的大鸟,看到小鸟睡在人的肩上,最想说一句什么话?假如作者打开笼子,大鸟会生活得更美好吗?在讨论的基础上,写一段阅读感言。“事、线、情、理”,犹如掀开了苹果的皮,从不同的角度打开了文本,让学生吮吸到了“甜美的果汁”。
自读课重在“读”,放手让儿童运用所学的方法与技能,熟练读写能力、加快读写速度,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与习惯。自读课要体现“学为主体”,教师要善于“隐退”,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批注、质疑问难、交流分享。即使要讲,也只要点到为止,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自觉地学。
统编教材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从单篇、群文到整本书,不仅仅是阅读容量的扩大,还关乎阅读思维模式的建构和成熟,以及阅读品质的提升。就整本书的导读而言,教师必须深入阅读原著,把握作品的精髓与阅读路径,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阅读活动,将阅读变成一场深刻的精神之旅。郭初阳老师的《动物庄园》整本书导读课⑶,设计了八个阶梯活动:(1)猜测作者,教会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2)看图辨认角色;(3)回顾角色命运;(4)梳理小说的时间结构,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脉络;(5)漫谈:说说让你吃惊的地方,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6)深入分析“七戒”,帮助学生把握动物农场里的阶级关系和背后的原因;(7)拓展:观看电影《动物庄园》片段,用一个词语来评价“拿破仑”;(8)写作训练:如果你生活在动物农场,你将有怎样的行动方案?这样的导读课,破除了课时的局限,锤炼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模式建构和批判思维,从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走向主题与结构,将学生带入自读所无法企及的阅读审美境界。前提是,教师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