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用语文教儿童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要义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正式颁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使用,标志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语文学科的全面落实。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与目标指向,充分发挥部教材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实现从“教语文”到“用语文教儿童”的实践转型,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04
运用深度学习策略
温儒敏教授曾经说过,部编语文教材要专治“繁琐病、空泛活动、满堂灌、多媒体泛滥、碎片化教学”等诸多顽症,开出了“多读书”的良方。书不仅要多读,更要善读,要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拒做书虫、书呆子或者书袋子。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深度学习的策略,改变惰性学习。
1.结构化。语文学科尚未建立“语文学”,所教的知识来自于语言学、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以及语用学等多个学科,处于无序状态;这些零散的知识,又隐藏在选文中,随文而教,东一榔头西一棒,必然造成语文知识的碎片化。事实证明,碎片化的知识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反而会成为记忆的负担。语文教学要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凭借已有的语文经验,从文本的语言现象中,发现那些新鲜的语言形式,通过类化学习,提炼出内在的语言运用规律,形成结构化的言语知识,自主建构起自己的言语认知结构。比如“分角色朗读”,可以通过多篇范文的角色朗读练习,逐渐累积为结构化的策略性知识系统:理清角色关系、辨识环境场合、把握情感基调、凭借话语信息(提示语、语气词、标点符号、句式类型)、模拟人物特征。可以说,结构化的知识是从学生的语文经验中生长出来的,不是听来的或者看来的。
2.迁移。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症结之一,就在于听说读写之间、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鲜活的生活之间的相互割裂。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语文知识技能的顺畅迁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能力转化。以《鞋匠的儿子》为例,文中的林肯只用三段话就化解了参议员的羞辱,赢得了赞叹的掌声,话语中隐藏着“言语秘密”:以礼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如果不加运用,无异于纸上谈兵,体会不到话语的力量。我设计了三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1)小明家境贫穷,在募捐活动中,将身上仅有的三元硬币投入了爱心箱,一个同学故作惊讶:“哎呀呀,叮叮当当的,你捐得可真不少啊!”(2)小明腿有残疾,在植树活动前,一个同学不耐烦地说:“你就别去了,省得给人添麻烦!”(3)小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班干部竞选中,一个同学笑着说:“就你那成绩,也想当班干部?”鼓励学生站在“小明”的立场上,借用“林肯”的话语方式,用话语来解决“尴尬”,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谢谢你对我的夸奖,我知道我捐得并不多,只是我的一点心意。有人说,穷人捐出的一块钱,比富人捐出的一百元还要珍贵,因为这是他的全部。如果我连一块钱都没有,我也会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一个灿烂的微笑。爱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学生运用语文化解矛盾,将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时候,才会领略语文的魅力,爱上语文。
3.洞察。面对自圆其说的各种言论,要有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从而抵达文本的思想深处;面对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要有一双透视的眼睛,可以看到语言形式背后的智能意义,从而准确地把握语言的运用规律与艺术。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和言语的敏感力,是语文深度学习的水平标志。即使是《狼和小羊》这样简单的故事,善于学习的人从不止步于“警惕狼一样凶恶的坏人”,而能发现“辩解”的方法:欲辩解,先有礼;先否定,后说理。如果思考更进一步,还能发现:面对“羊”才能据理辩解,面对“狼”则无须口舌,快走为上。这是一种穿透故事之后获得的言语智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越学越聪慧。
4.移情。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是通过选文将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精神发育。这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认知层面,更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赤裸裸地进行训示。学科育人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情”,将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观念,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悄悄地、不着痕迹地移植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里,让学生感同身受,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深度的认同,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读完《第一次抱母亲》,让学生以“第一次”为题,写一写母亲给你最温暖的“第一次”。在深情的回忆与动情的书写中,学生对母爱的体验流淌在笔尖,对母亲的情感也随之浓烈。大爱无声,教育无痕。语文,要从教学走向教育,才能真正立德树人。
这,或许才是统编教材所要实现的理想境界。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儿童学好语文,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