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籍中找“米”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和写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读是基础,写是目的。读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素材;读能使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表达能力。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1、在语文课本中找“米”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所以,教师在阅读课上就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这些例子中学习,积累语言及作文基本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从文中来,到文中去”。

如:第十一册练习5中的“诵读与欣赏”——《秋》。这首小诗实际上只有一句话,但用语精练神韵,内蕴极为丰厚。 学完诗后,让学生用诗人的眼睛去看这个季节,说说你眼中的秋是什么样的?然后模仿这首小诗作一首诗,题为《秋》。下面就是学生现场作的小诗:

天空中

飞着大雁一群

如一架架飞机

上面乘着秋天

再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篇文章部分语句凝练,蕴含哲理。如: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再如: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于是,我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要求学生用上文中的那些蕴含哲理的句子。

……

语文书中有许多写作训练点,只要我们挖掘这些训练点,就能帮学生找到许多作文素材。

2、在课外阅读中找“米”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常利用空余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文章。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还常常在教学中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如学习完《青海高原一株柳》,我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霍金的故事》《贝多芬》《霍金》《桑兰》等,并指导学生写写身边的、意志坚强的人。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后,我顺势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上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的故事,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题材写读后感……

附学生作文《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片断:

历史上,许多人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班固写《汉书》费20余年心血,王充写《论衡》花30多年的精力,沈括写《梦溪笔谈》耗39年心血,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费34年光阴,朱起风写《辞通》历30年寒暑……你看,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